他们甘坐冷板凳数十年 只为能“一招制敌”-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他们甘坐冷板凳数十年 只为能“一招制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达 通讯员 邵龙飞 刘征云
2018-05-17 10:15:05

  2003年春天,“非典”病毒肆虐,给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研究员李松预判流感病毒可能像SARS一样带来重大疫情,带领团队将其锁定为重点科研方向,自筹资金开展药物预研。

  “荆棘丛中趟出一条血路。”李松团队主要成员、研究员钟武这样描述新药研发历程。几年里,这个团队经过多次摸索,终于在新药研发链条的两个关键环节——新药发现和产业化上部署了关键技术。

  2004年开始,H5N1禽流感疫情蔓延,我国紧急向国外制药公司订购世界卫生组织唯一推荐的流感防治药,得到的答复却是:4年后才能供货。

  就在这个“卡脖子”的危机时刻,李松团队自主研制的抗流感特效药“军科奥韦”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部临床前工作,成为阻击疫情的关键药品。依靠世界首创的新生产工艺,他们圆满完成当年50万人份的药品储备任务。

  “关键时刻一鸣惊人,靠的是前瞻部署的战略眼光和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所长苏瑞斌说。

  2009年,当H1N1再次袭来时,李松团队又一次创造奇迹:提高药品产能30倍,仅用135天就完成2600万人份的国家储备任务,为国家节约采购经费57亿元。

  随后几年,他们又为儿童流感患者专门研发了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而帕拉米韦注射液的成功研制,更是改变了全球流感重症患者无药可医的困境。

  据苏瑞斌介绍,我国现已成为全球抗流感药物最为丰富、临床治疗保障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具备了应对任何规模流感的自主防控能力,摆脱了关键时刻防控药品买不到、买不起、买不足的困境。

  为国家药物研发打造人才方阵

  众所周知,医药界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业内有一个公认的“双十”定律:研发一种新药,需要10年时间,10亿美元。而在众多的研发投入中,人才是极其宝贵的资源。

  近5年来,该药物研究所获得国家和军队各类临床批件、新药证书28个,专利授权15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高等级科技成果9项,可谓硕果累累。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所研究员张学敏认为,这些成就与他们精心打造的“富有创新潜能的人才方阵”密不可分。

  为了打造这支阵容强大的人才队伍,几任科研人员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研究所里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1998年,因为发展了筛选药物的新算法,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李松声名鹊起,成为各大医药研制机构的延揽对象。为了留住这个难得的人才,李松的博士后指导老师、研究员焦克芳不但力荐他接替自己担任课题组长,而且提出立即退休,让他彻底拥有完全的科研自主权。

  同事们评价,这一退一留,留下了日后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留下了“一人改变一个学科”的辉煌业绩,更留下了视才如宝的佳话。

  科技创新,是团体赛也是接力赛,既要靠领军人物指引航向,也要靠骨干力量冲锋陷阵,还要靠年轻人才薪火相传。

  近年来,研究所先后推出“人才港计划”和“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为科研人员量身定制科研路径“规划表”、个人成才“路线图”。为了留住优秀人才,在高级职称评定名额有限的情况下,他们采取“所聘高职”的方式,承认科研人员的实际学术水平,给予其独立科研、招收研究生等相关待遇。

  此外,研究所还遴选有潜力、有能力、有担当的青年人才,给予每人200万元的经费支持,让他们在科研一线独当一面,迅速成长。

  留美博士段小涛放弃高薪来到该所的原因极具代表性。“除了向往军人身份,我看重的是这里唯才是举的科研环境、不为名利困扰的创新氛围。”他说,“只要认真踏实工作,不愁拿不出好的成果。”

  事实上,名利并不是该所研究人员的追求,有时甚至是要极力避免的负累。该所一级研究员、著名药物化学家宋鸿锵默默耕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为了医学研究事业,他甘愿30年做无名英雄。

  当组织决定为其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他坚决要求撤回,原因很简单——申报院士,一定程度上会公开他的科研成果。2005年,这位可敬的老人因病离世,至今,他的研究成果仍然没有公开。

  现在,宋鸿锵和其他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仍然在科研人员中流传,积淀60年的精神力量让他们“感受到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成为他们留下来的重要理由。

  60岁的研究员李锦回忆,自己在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到美国留学,面对一家机构开出的优厚条件,他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回到研究所。对他来说,这里不仅是一片学术净土,还是一片精神高地。

  “我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他说,“如果时光倒流,我还会作同样的选择。”

1 2 共2页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 热点人物

    钟扬: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国胖”刘国梁:想在高尔夫球场培养出一个世界冠军

      刘国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四十多岁人生刚进入下半场,回归家庭收获颇多,希望未来在高尔夫球场培养出一个世界冠军。事业方面,他认为世乒赛期间直播解说只是一次尝试,未来还有很多想法需要落地,期待自己努力学习、完成转型,围绕乒乓球做出更大事业。

  • 郎平的执教秘籍

      时隔1年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又坐在了主教练的位置。对此,郎平不失幽默地说:“真没什么想法,那地方我挺熟悉的,再说他们也没给我留别的地方坐啊。”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对话“联想”创始人柳传志

      今天的联想怎样了?中关村这片土壤上,究竟孕育了一种怎样的精神?中关村的未来会怎样?记者带着一系列问题走进位于中关村科学院南路2号的融科资讯中心,和74岁的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面对面。

  • “肯下功夫,才能过上好日子”

      1990年就外出务工的刘贵锋终于感到在城市站稳了脚跟。他与妻子在西安市碑林区太乙路上经营起了一家10平方米左右,名叫“鞋博士”的修鞋店。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