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补”手吴坎坎(图)-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心灵“补”手吴坎坎(图)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江山
2018-05-16 10:42:48

  吴坎坎(右)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区。

  2008年5月23日,四川省绵竹市的一所临时学校中,一位地震幸存者在心理援助课上。视觉中国供图 (资料图片)

  痛苦来了,然后是吴坎坎。

  他到过地震后的汶川,也去过被泥石流袭击的舟曲。发生暴恐事件的昆明,大爆炸过后的天津,这10年来几乎中国每个重大灾难的现场,都能找到他的身影。

  他可以算作中国第一批进行灾后心理援助的专家,见证过灾难造成的最隐蔽的伤疤。毕业9年,他没有发表多少论文,工作的场所多是在废墟、危房和平地搭起的帐篷里。为了应对突发事件,他说自己“头发掉了许多,腰围大了一圈”。

  当年一起读心理学硕士的40多个同学,只有他坚持做灾后心理援助领域。在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发生后,他曾经为一个被捅了3刀的女孩做心理援助。后来很长时间,他都对刀感到恐惧,特别是怕自己3岁的女儿被它伤害。朋友们都知道,他会在自己汽车的后备箱准备压缩干粮和矿泉水,甚至还有防毒面具,以应对危险。

  但吴坎坎很少和别人提起这些。和痛苦打了10年交道后,他更愿意谈论,灾后心理援助从不为人知走向家喻户晓。2015年,“全国心理援助联盟”成立,终于让吴坎坎可以说,“我们是心理援助的国家队”。有了这个全国性心理援助的组织,哪里有突发事件,就能马上将当地和附近心理援助力量动员起来,以最快速度投入灾后危机干预。

  此前,心理援助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国内尚没有几家高校开设心理学系。据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全国心理援助联盟副主席刘正奎介绍,心理援助工作最早始于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大火,2003年非典疫情中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有所开展。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才开始真正关注心理援助。这一年被心理学界称为中国灾后心理援助“元年”。

  “自然灾害中90%的亲历者一个月之后心理水平就能恢复到正常水平,10%可能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人为灾难中,事件发生之后40天,70%的亲历者一个月之后能恢复到水平,剩下30%的人可能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吴坎坎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指出,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的人群,通过及时的心理援助可以慢慢化解痛苦。

  心理的重建并不比其他方面的重建来得容易。遭遇突发事件的人,常常出现“否认期”“高警觉”和“麻木”三种状态。有的人整夜睡不好觉,听到开门的声音便倏然惊醒,有的人不停地闪回灾难发生时的场景,还有的人会排斥提及那些逝去的亲属。有一次在泥石流灾区,吴坎坎看到一位匆匆从外地赶回的丈夫。他只看到了被砸毁的房子,老婆孩子杳无音讯。本来精明强干的一个人,整日窝在帐篷里喝酒,不吃饭,不说话。

  大灾待5年,中灾待3年,小灾至少待一年,是全国心理援助联盟的铁律。汶川地震后,“有些心理咨询师待的时间不长,所以他们只是打开了伤口,却没有能力或者时间包扎,就走了。”而吴坎坎在当地一待就是两年。

  在位于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的东方汽轮机厂,吴坎坎去做心理援助时,没有办法走近受灾者,光在圈子外面打转着急。后来他看到一些灾民开始搬家,自己也默默地在旁边搭把手。虽然每天累得精疲力尽,但是陪伴带来了心理上的熟悉,让他最终说出了自己是心理援助志愿者的身份。

  那是吴坎坎第一次接触心理援助。之前,吴坎坎报考心理学专业时给自己勾勒的未来是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坐那聊个天就能挣钱,多好的行业”。但是在那之后,这个85后整整10年时间都在出差中度过,“同学聚会都要以他的时间为准”。

  刚开始做心理援助时,吴坎坎和他的同事很难得到信任。灾后重建任务繁重,物资往往比心理更得到重视。吴坎坎的同事、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魏楚光记得,在彝良地震时他下乡做心理创伤测试,当地的村民报名,是因为听说每人有50元实验费。还有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敲开他们的门,以为他们是“北京来的大官”,要倾诉自己失去孩子的痛苦,希望得到些帮助。

  黄岛爆炸发生之后,吴坎坎曾经为了协调当地政府和专家,几天几夜没有睡好觉。直到一天下午,他感觉自己直冒冷汗,头晕眼花。有时间休息后,他一口气睡了3个小时。

  到后来,一些地方政府发现,社区天天闹事、情绪不好、老吵架的人变少了,整个社区的氛围好了一些。这种志愿者才渐渐得到认可。

1 2 共2页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 热点人物

    钟扬: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苏炳添:再冲10秒

      作为一名老将,要站上100米跑道和世界顶尖飞人较量,苏炳添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参加上海站比赛前,他由于训练量过大,脚部出现软组织损伤。为此,他每天晚上都要涂药膏、泡热水,比赛也是忍着伤痛完成的。

  • 吴镇宇 张智霖 佘诗曼 再次合作 默契十足

      吴镇宇、张智霖和佘诗曼三位主演曾有过多次合作。谈到此次合作的感受,吴镇宇表示:“我们几个人在拍摄时非常默契。”张智霖幽默地表示,“我们合作完全不会腻”,并透露出会再合作的消息。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子承父业很舒适,我们偏不

      1988年出生的项琬淇硕士毕业回国后,也没有选择去父亲的公司。她笑称自己是个“爱艺术、爱生活、爱折腾的文艺女青年”,在2014年年底开创了自己喜欢的母婴事业。

  • 剑桥女博士返乡种脐橙(图)

      彭阳选择了用奉节脐橙创业。她希望在家乡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的路子,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能实现科学的管理,有技术的创新,更能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