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上)
//www.workercn.cn2017-07-2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340 郑芳茂

  340 郑芳茂

  郑芳茂,男,汉族,1968年3月生,民建会员,海南省海口才茂食品厂总经理。

  做产品,他坚守最纯真、最地道的海南味道,征服顾客舌尖;做企业,他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赢得客户信赖;做人,他保留着工人子弟善良、感恩、踏实的本色……人无信不立,郑芳茂为自己的人生打上了诚实守信的深深烙印。

  “诚实守信、诚信经营”是郑芳茂倡导的企业文化,也是他的经营理念。2012年3月,郑芳茂与某单位签订了全年供货合同。然而到了下半年,由于原材料大幅涨价,这个订单变成了赔本的买卖。厂里的主管劝郑芳茂想办法终止合同,郑芳茂却说:“我们厂的经营宗旨是以诚信为本,我宁可赔钱也不会丢掉厂子的信誉。”在他看来,诚信是企业的灵魂,可以用经济思维考虑企业发展,但企业灵魂容不得沾染半点铜臭。当年,这笔买卖的确赔了钱,但郑芳茂却用自己的诚信换回更多更大的订单。

  一个以诚信为立身之本的企业,谁都愿意跟他合作,消费者也会信赖企业的产品。郑芳茂不断向员工强调,产品没出厂前要先过好自己的两关:第一关是良心关,原料不达标不生产;第二关是质量关,产品不达标不上市。他们将产品质量视作生命,每一件产品都代表两条生命:一个是企业发展的生命,一个是消费者的生命。用这样的心态做企业,郑芳茂绝不允许一件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郑芳茂的食品厂成立至今,从未发生过一次食品质量问题,在消费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曾经有一段时间,广东、香港等地的月饼纷纷抢滩海南,受市场冲击,海南许多生产月饼的食品厂相继破产。郑芳茂的食品厂却逆势而起,凭借“诚”字招牌,不断做大做强。

  郑芳茂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建厂到现在,郑芳茂的企业一直在默默地回报社会。1998年,食品厂还未完全立稳脚跟,资金有限,他就已经张罗着去帮助孤寡老人、贫困户、残疾人,积极参与爱心活动,捐资助学扶贫济弱。十几年来,他经营的食品厂累计捐款捐物达200多万元。

  郑芳茂荣获海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等称号。

  341 房公训

  341 房公训

  房公训,男,汉族,1930年4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莱芜市茶业口镇崖下村村民。

  13岁起步,一直走成耄耋老者,就是为了兑现一句承诺。为烈士寻亲,五下江西,病而无怨,艰而不悔。73年前的承诺,73年的执着坚守,73年的真情倾注,73年的寻亲之旅,诠释了房公训的忠信大义,谱写了一曲守信践诺的真情之歌。

  1942年11月11日,抗日英雄钟效培在莱芜茶业口镇榆林前村开展工作时突遭日军袭击,身负重伤,后被转移至崖下村。年仅13岁的房公训负责为钟效培送饭。虽经细心照料,钟效培终因伤势过重牺牲。临终前,他告诉房公训自己是江西兴国县人,并托付他在抗战胜利后,想办法和家人联系,让他们知道自己死在这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房公训一直没和兴国县方面联系上,但他心里一直记着、念着、想着。他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为钟效培守墓、上香、烧纸……几十年时间从未间断。

  2002年春,72岁高龄的房公训不顾家人反对,赶到兴国县打听钟效培的老家。兴国县的烈士有5万多人,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房公训寻找无果,并没有气馁。2006年春,他在崖下村租了3间旧房子住下来,主持为钟效培修坟立碑之事。租赁的破房子到处漏风渗雨,十分荒凉破败。老人出钱整修房屋,制作印有钟效培事迹的宣传画挂满屋内的墙面,建成了由他自己设计、出资、布展的钟效培烈士纪念馆。2007年,他瞒着家人偷偷再次南下。这一次他通过有关档案资料掌握了钟效培老家的详细地址,到达了兴国县埠头乡龙沙村。他找到龙沙村党支部书记,说明来意。村支书告诉他,钟效培仅有三个侄子尚在人世,但都在广东打工,无法取得联系。房公训决定留在龙沙村等候,最后因花光身上的钱,无奈踏上归程。2008年、2009年、2012年,房公训又先后三次南下,可惜都无功而返。

  2015年8月,开国元勋耿飚将军之女耿焱了解到有关情况,深受感动。在耿焱帮助下,2015年9月22日,钟效培的侄子钟铅元怀揣家乡泥土和泉水,来到崖下村。在钟效培墓前,85岁的房公训悲声朗诵当年钟效培唱给他的歌,痛彻肝肠的场景让在场的所有人热泪盈眶。73年后,这场迟来的亲人祭祀,终于了却房公训老人的心愿。一份嘱托,一句承诺,一生追寻,这就是房公训的人生写照。

  房公训荣登“中国好人榜”。

  342 孟广彬

  342 孟广彬

  孟广彬,男,汉族,1964年3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街道文兴社区居民。

  他注册“雷锋号”小鞋摊,几十年如一日,用一针一线穿写出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以一个平凡劳动者的坚守,诠释了一名草根工匠的社会价值。

  孟广彬出身贫寒,因小时候得到过很多乡亲的帮助,便立志用自己的双手回报社会。孟广彬把雷锋当作自己的榜样,1988年起,他开始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外摆摊修鞋。他的鞋摊旁有块小黑板,上面写着:“鞋子穿坏请别愁,广彬为您解忧愁;生活之中互帮助,雷锋精神记心头。”他还制作2000多张优惠卡分发到学生手中,凡是贫困学生、老人和残疾人来修鞋,一概分文不取。几十年来,他义务修鞋十余万双。无论刮风还是下雪,他都要等到学生们放学把鞋取走再收摊,他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1995年8月24日,家人发来电报,在山东的母亲病重,要他速回。但看到鞋摊上还有五双修好的鞋没人来取,他就一直等到傍晚学生们把鞋取走,才匆忙赶到火车站。

  1992年春天,孟广彬在收拾修鞋摊时,捡到一个棕色皮包,里面有1万元钱。孟广彬一直等到失主前来寻找,把皮包交还失主。29年来,生活并不富裕的他拾到并交还的现金、支票等钱物近20余万元。每逢节假日,他总是骑着自行车,带着修鞋箱,到福利院、孤儿院和社区,为特困户、残疾人、烈士家属、抗美援朝老功臣义务修鞋。他还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资助对象达百余人。

  孟广彬常对人讲:“人的价值在于能为大家做点事。钱可以不赚、诚信不能失!”他修鞋的每一块皮子、每一个钉子、每一瓶胶、每一团线,都选最好的。他承诺:“我修过的鞋绝不让顾客再修第二次”。由于孟广彬的鞋摊保质量、重信誉,在社会上很快就有了名气,哈师大附近及远处的居民都愿意找他修鞋。20多年里,孟广彬积累了7大本“万人修鞋留言簿”,每本厚达半尺。这7大本沉甸甸的留言簿记录了孟广彬用一针一线穿起的“诚信”,成为他宝贵的精神财富。

  孟广彬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志愿者”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43 赵玉忠

  343 赵玉忠

  赵玉忠,男,汉族,1957年8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北菜园农产品产销合作社理事长。

  宁愿销毁病害菜,也不打农药;即使得罪客户,也不以次充好……凭着一股诚信经营的“倔”劲儿,赵玉忠把一家启动资金只有18.5万元的蔬菜合作社,做到年产值逾千万元,用实际行动证明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财富。

  北京市延庆区康庄镇小丰营村是个蔬菜名村。2007年,村里成立北京北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村民公认的“能人”赵玉忠被推选为理事长。想要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种出品相好、个头大的有机蔬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10年,10多亩快要采摘的西红柿虫害严重,有种植户说打点农药能救活,但赵玉忠坚决不同意,“宁可受损失,也不能砸了招牌。”赵玉忠含着泪,带着种植户将病害西红柿连根拔掉。这些年,合作社累计拔掉秧苗几万株,销毁不合格蔬菜几十万公斤。虽然为此损失上百万元,但却保证了产品质量,造就了响当当的“北菜园”品牌。

  “种放心菜,才能赚长久钱。”赵玉忠深知诚信是经营之本。2011年春节,有个长期合作的客户想订购200箱有机蔬菜,但合作社的西红柿和豆角无法足量供应。客户表示赵玉忠可以采购普通蔬菜,按有机蔬菜包装,并承诺会按有机蔬菜价格付费。这笔交易,光差价就可以赚2万元,但赵玉忠严词拒绝。客户一开始非常生气,但是冷静后专门向赵玉忠道歉,并更加坚定了与赵玉忠长期合作的决心。

  赵玉忠引入信息化手段,对蔬菜种植实施严格的监测管理,记录蔬菜成长全过程。合作社出产的蔬菜都有二维码,消费者只要扫码,就能知道这些蔬菜是几号大棚生产,有哪些技术员经手,由哪家物流公司配送……

  当初担任理事长时,他对合作社承诺,要种出能主导市场价格的有机菜;他对社员承诺,要蹚出一条持续稳定的增收路;他对客户承诺,要卖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放心菜”。如今,10年过去了,从年富力强到两鬓添白,赵玉忠兑现了自己的每一个承诺,启动资金只有18.5万元的合作社年产值已逾千万元。

  赵玉忠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344 赵秀梅

  344 赵秀梅

  赵秀梅,女,汉族,1953年4月生,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泾滩村村民。

  十几年前,赵秀梅不过是想给人看娃贴补家用,谁想一夜之间成了孩子的“奶奶”。她并没有因为生活困难、身体不好,放弃抚养孩子。因为她曾许下诺言:一定要照顾好孩子。在她的庇护下,孩子从嗷嗷待哺的幼儿长成聪明懂事的少年。爱与义,彰显在她平凡的日子里。

  赵秀梅是平凉市柳湖镇泾滩村农民。2004年,一位女子经人介绍抱着1岁大的儿子浩浩来到她家。双方商定孩子由赵秀梅喂养,每月支付她保姆费300元。最初,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隔三岔五就过来看孩子,偶尔也会把孩子接回家住几天,再送回到赵秀梅家中继续寄养。但到2009年,浩浩的母亲逐渐很长时间才来一次,每次都是一个人空手而来,悄悄离开,保姆费更无从谈起。一段时间后,浩浩的父母再也没有出现。后来浩浩母亲的房东打来电话告诉她,浩浩父母房租没交清就走了。

  于是,赵秀梅就成了浩浩身边最亲的人。她暗自许下诺言:一定要让浩浩长大成才。她把浩浩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不仅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还把他送去上学。本来就不宽裕的一家,生活更加困难。赵秀梅和老伴年事已高、身体多病,有人劝她放弃抚养浩浩,她断然拒绝。她说:“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绝对不会让浩浩流落街头成为孤儿!”10年来, 赵秀梅含辛茹苦地把浩浩拉扯大。浩浩早已融入这个家庭,总是“奶奶、奶奶”地叫个不停。在赵秀梅的耳濡目染下,浩浩虽然年龄不大,却充满爱心,每次看到“奶奶”因往事流泪,都会默默为她擦拭眼泪。

  赵秀梅曾想方设法帮孩子寻找亲生父母,但她对浩浩父母的详细信息却知之甚少,无从下手。直到她的事迹被媒体报道,浩浩的父亲得知儿子消息,委托朋友专程前往赵秀梅家,表达愧疚之情,于2015年将浩浩接走。

  赵秀梅荣获甘肃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345 侯必顺

  345 侯必顺

  侯必顺,男,汉族,1960年4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繁峙县东风粉丝厂厂长。

  20多年来,侯必顺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岗位上,以诚实厚道为人生准则,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信守诺言、恪守信用。在他的店铺里,成交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承诺。

  1996年,繁峙粉丝业在经历一段蓬勃发展期后,遭遇瓶颈,有关企业纷纷倒闭、转产。危难之际,领导把负债累累的东风粉丝厂交给侯必顺。在此之前,侯必顺做过一些小本生意,但经营企业还是第一次。

  侯必顺不负重托,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100万元。他对员工郑重作出“两个保证、三个承诺”,即保证绝不拖欠员工工资,保证人人享有企业福利;承诺:员工家里有急事缺钱找他;孩子上学有困难找他;需要用车办事找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他把当初承诺一一兑现,赢得了全体员工的信任与支持。许多跟随他20多年的老员工,直到退休也不愿离开公司,现在仍在公司发挥余热。由于他的诚实厚道和许诺践诺,集聚了厚实的无形资产。危难时,有人愿低息借款数十万元人民币给他,连借据都不需要。

  “客户第一,诚信至上”是他的经商原则,“先让客户赚钱,再求自己赢利”是他的经营之道。无论是与外地客商打交道,还是和本地人交往,他都没说过一次谎,骗过一个人,一是一,二是二,有诺必践。诚实守信的经营风范,让侯必顺赢得了客户信赖,他的客户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很多客户都和他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广东一位客户与侯必顺合作20年之久,没有发生过一次不愉快。“侯厂长为人诚实、靠得住,让我打心眼里敬佩。他有这样好的产品质量,又有这样好的人品,我愿意一直与他交往下去,相信我们的生意一定会越做越好,合作越做越愉快。”凭着坚守诚信,他成了同行业的标杆。企业生产的东风粉丝也深受信赖,远销全国各地。

  侯必顺荣获山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346 高建辉

  346 高建辉

  高建辉,男,汉族,1983年7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榕城监狱教育科科员。

  作为一名志愿者,他坚守承诺,贴心照顾孤寡老人,用真情构筑一条爱的纽带;作为一名狱警,他牢记誓言,恪尽职守,想尽办法帮助服刑人员改造新生。高建辉用十几年光阴,唱出承诺无悔、使命必达的青春之歌。

  2006年10月,高建辉在一次志愿活动中结识了孤寡老人谢阿姨。谢阿姨60多岁,孤苦伶仃、疾病缠身,靠低保过日子。高建辉看到这一情况,十分痛心,决定与老人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并当场许下承诺:“您就是我的另一个妈妈,一定会好好照顾您。”此后,高建辉每隔十天半月就带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到谢阿姨家中,说话、聊天,嘘寒问暖,让老人感受到幸福温暖的人生滋味。一天,谢阿姨在做饭时癫痫发作,造成中度烧伤。痛苦之中,她的情绪出现剧烈波动,对生活产生悲观念头,几次把高建辉拒之门外。高建辉不灰心,不停地安抚、劝慰谢阿姨,向她保证会像亲生儿子般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谢阿姨终于冷静下来,在高建辉陪同下,到医院接受治疗。慢慢地,谢阿姨被小高的真诚感动,心中的坚冰逐渐融化,重新找回对生活的信心。高建辉还先后加入10多个公益团体,参与创建“福州血友之家”等社会服务机构。

  高建辉成为一名狱警后,牢记入警誓言,恪尽职守。高建辉所在监狱有个聋哑服刑人员余某,过往糟糕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不信任别人、不与人交往、不参加劳动生产,甚至经常不吃不喝、不洗不睡。高建辉根据余某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采取正面鼓励的办法,对他的正确行为及时肯定。余某的人生态度慢慢变得积极起来,开始与人沟通交流。为和余某交心,高建辉学习了手语,通过手语和余某进行交流。一段时间后,余某对他产生了信任,开始积极改造自己。

  347 郭俊华

  347 郭俊华

  郭俊华,女,汉族,1977年5月生,天津市宝坻区天星皮革厂工人。

  郭俊华的丈夫和婆婆先后因病去世,家中剩下体弱的公公、未成年的儿子和20多万元的欠款。她擦干眼泪,勇敢面对,每天早出晚归打工赚钱,短短3年多还欠款8万多元。郭俊华用坚强、勤劳、执着践行着诚信报恩的诺言。

  5年前,郭俊华的丈夫周大章被确诊为白血病。她带着丈夫跑遍各大医院,花光所有积蓄。在最困难的时候,亲戚朋友、街坊四邻都伸出援手,但最终没能留住丈夫的生命。没多久,婆婆也因为伤心过度,突发脑出血离开人世。公公年老多病、儿子尚未成年,家里家外能依靠的只有郭俊华。她没有逃避,毅然支撑起这个家。“我曾经答应大章,为他搭建一个美满的家庭。现在他走了,这句诺言还在。”郭俊华很快在一家鞋厂找了份工作,把挣的钱大部分用来还债。为了多挣点钱,她每天早出晚归。3年来,除了春节工厂停工,她不曾休过一天假。

  “多加一天班就多赚一天钱,就能早点还上欠债。”她有一个小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每笔借款和善款。村民王新说:“我们捐款是一份心意,从没想着让她还。”可郭俊华不这么认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大家帮助了我们。这都是大伙对我们家的恩情,这份情我永远记在心里,但钱一定得还。”几年下来,郭俊华还清了一多半的欠债。

  郭俊华的辛苦,公公很心疼,几次提出让郭俊华再找一个,不少人也给她介绍对象。郭俊华提出一个条件,那就是这个人必须跟她一起照顾公公和儿子,一起报答乡亲的恩情。一位男子被她的人品打动,愿意和她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他说:“她对家庭的责任,对老人的孝顺,正是我最欣赏的地方。我愿意跟她一起承担,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郭俊华用自己的坚强和诚信又创造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郭俊华荣获天津市道德模范称号。

  348 陶正学

  348 陶正学

  陶正学,男,苗族,1965年10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

  “故乡的水土和父老乡亲养育了我,我一个人富了不叫富,乡亲们共同过上幸福日子这才是真正的富”,这是他始终坚持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陶正学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致富不忘家乡,修路、修学校等,帮助贫困家庭解难,带领乡亲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陶正学在外经商期间,先后投入了2000万元用作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他带着资金和发展理念回到家乡,成立盘州市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产业发展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陶正学按照“一村一特”做好“一村一规划”,走上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之路。

  陶正学采取“农户入股多少,合作社就垫多少”的方式,带动8个村465户村民用土地或现金入股,在每股20万元的股金中,农户只需入股10万元,由陶正学垫付10万元。对于想加入合作社但又缺乏资金的一些村民,陶正学还无偿借钱给他们入股,履行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承诺。

  陶正学整合社会资金、村民手中闲散资金、土地、集体资产、生态资源、政府帮扶资金和政策,发挥各种要素整合的最大效应,探索农村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使舍烹村成为贵州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排头兵。通过不懈努力,陶正学摸索出“三变”发展模式,帮助村民就近就地务工。2016年,娘娘山园区实现农旅产值4亿元,带动1472户贫困人口脱贫。在村民眼里,陶正学是一个诚实守信的致富带头人,他当初承诺带领父老乡亲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在实现。

  陶正学荣获全国民族大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贵州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349 黄大发

  349 黄大发

  黄大发,男,汉族,1935年1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36年来,黄大发忠实践行“修渠、致富”的誓言,带领群众绝壁凿天渠,建成一条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解决了当地的缺水问题,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被当地群众称为“当代愚公”。

  草王坝曾缺水严重,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要走两个小时。1958年,黄大发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许下承诺“一定要想方设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这句话成了黄大发的人生信条。由公社牵头,村里组成施工队,黄大发任指挥长,开始修建“红旗大沟”,打通隧道建成沟渠,引来大山背后的螺丝河水。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工程只打通了116米长的隧道,水渠后来被废弃。但黄大发并没有放弃,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执念:我是村支书,有责任修通水渠,解决村里人畜饮水问题,改变贫困现状。1989年,54岁的黄大发向组织申请到枫香水利站跟班学习水利知识和开凿技术。

  经过多方奔走和申请,1992年底,修渠工程终于立项。第二年正月初三,水渠工程冒着大雪开工。黄大发既当指挥长又当技术员,年近六旬的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修擦耳岩段时,一处倒悬的崖壁成了难题,年近六十的黄大发把麻绳系在自己身上吊下悬崖测量。修渠期间,黄大发的女儿和孙子相继因病去世,黄大发承受着悲痛,坚守在修渠一线。1994年,水渠的主渠贯通,河水第一次满满当当地流进草王坝村。群众以黄大发的名字给这条渠命名为“大发渠”。

  水渠修好后,为了兑现“带领村民致富”的诺言,黄大发把精力又放在脱贫致富上。他先后带头搞起养殖业、种植业,带领群众“坡改梯”,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

  黄大发荣获时代楷模、“贵州榜样·最美人物”、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350 黄式水

  350 黄式水

  黄式水,男,汉族,1972年5月生,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绿湖国际城建筑工人。

  10多年前,黄式水在广东打工时得了疾病。由于当时手头比较紧,得到救治后,欠下医院2900元医药费。出院时,黄式水说,一定会回来还上医药费。14年后,黄式水辗转千里回到当年救治他的医院,将当年欠下的治疗费如数归还。无论时隔多久都要兑现承诺,这就是黄式水奉行的诚实信念。

  2002年12月31日,从江西省上饶市来广州市务工的黄式水忽然肚子疼痛,初步诊断是急性胃穿孔,被救护车送往增城区人民医院。处于半昏迷状态、未交任何费用的黄式水入院后,医生及时为他手术,很快脱离了生命危险。

  由于举目无亲,黄式水没钱吃饭,躺在病床上无法自理,医生和护士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这些温暖和善意让黄式水念念不忘。黄式水初来增城,没有积蓄,出院时无法交齐医药费,留下了一张2900元的欠条和一句承诺:我会回来还钱的。

  黄式水身体康复后,在广州增城、江西丰城两地之间奔波。农闲时,在工地做建筑工人,农忙时回乡收种庄稼。黄式水家里不富裕,每次攒下一点钱,总会遇到家里需要钱应急,使他手头上余钱一直不多。2016年4月12日,黄式水终于攒下3000元钱,从江西辗转千里来到增城市人民医院,偿还当年所欠的医药费。因年份已久,医院医务科信息系统多次更新,已经无法查到当年记录信息。黄式水去财务科寻求帮忙,财务科帮他查到了14年前的信息记录,终于把欠的医药费还上,了却了十多年的心结。

  黄式水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他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2017年6月,黄式水为广州市公益读书项目捐款5500元,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对他的帮助。

  黄式水荣登“中国好人榜”。

  (未完待续)

  附: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下)

第1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共16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