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传承“工匠精神” 铸就工程丰碑
//www.workercn.cn2016-10-18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传承“工匠精神” 铸就工程丰碑

——再致修建青藏铁路的中铁二十局全体建设员工

  呜!呜!呜……疾驰的列车呼啸而过,悠远的笛声在雪域高原回荡。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天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运营,“坐上火车去拉萨”一时间成为中国旅游的热门词汇。今年,青藏铁路通车整整过去了十个年头,十年来,钢铁巨龙如同雪域之舟,不仅拉近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距离,也让无数海内外游客实现了登上世界屋脊的愿望。茫茫雪域、巍巍昆仑见证了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也见证了青藏铁路给雪域高原带来的沧桑巨变。

  时间倒回到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拉开了建设的序幕。从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开始,“中铁二十局”的血脉便与青藏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戈壁大漠到塞北雪山,从青海湖畔到昆仑之巅,在前后近半个世纪的建设过程中,中铁二十局及其前身铁道兵第十师的筑路者,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创造了“五上青藏线,三上风火山”的光荣历史,用汗水与忠诚共同浇筑了共和国的交通线。前辈的艰辛换来了美丽的绽放,2001年10月18日,青藏铁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风火山隧道,开工建设。而担负这一光荣任务的,正是那支用前辈的汗水浇灌起来的专业队伍——中铁二十局集团。

  光荣的背后是艰辛的汗水与专业的精神。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该地区气候环境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零下7℃,最低气温达零下40℃左右。地质结构极为复杂,含土冰层、饱冰冻土、原始冰川、裂隙冰、砂岩、泥岩及泥沙互层交错分部。严寒、缺氧、冻土成了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三座大山。但是,凭借着几代筑路人汗水的积累和技术的沉淀,中铁二十局集团的建设者们以“乘白云抚蓝天搏击雪域缚苍龙,踏清风邀明月洞穿世界最高隧”的意志和气魄,在雪域高原上凿开了尘封已久的等待。终于,2002年10月19日,被誉为“天字第一号工程”的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近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几代筑路人的艰辛,终于在这一刻如同格桑花一样盛开在那遥远的地方。中铁二十局的旗帜也因此,飘扬在了青藏铁路的最高峰,飘扬在了世界的筑路史,飘扬在了共和国的史册。

  精神是企业的灵魂。提起中铁二十局就绕不开“铁道兵”这三个字,这个共和国为之骄傲的特殊兵种。曾经的辉煌岁月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经久不衰的“铁道兵精神”却没有失去精神的土壤。无独有偶,曾经,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贴合的职业,也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求得生计的门道之一,木匠、铁匠、石匠、篾匠、唢呐匠等,各行各业的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中国的传统生活描绘出了繁杂之下的精巧。随着农耕时代结束,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离现代人的生活原来越远,但是用老工匠们的心血凝结起来的“匠心”依然充满生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说明“工匠精神”永不过时。“玉不琢,不成器”(《礼记·学记》),工匠精神体现了在如同制玉一般切、磋、琢、磨,精心打造理念和追求基础之上,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铁道兵精神”和“工匠精神”,一个诞生于革命的炮火之中,一个诞生于生活的艰辛之中,看似遥不可及,但精神实质又殊途同归,在“铁道兵精神”之上凝结起来的“工匠精神”,多了一分坚韧,多了一分果敢。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