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王筱雯:她让沉睡的文化宝藏绽放异彩
//www.workercn.cn2016-06-19来源: 中工网——《辽宁职工报》
分享到:更多

  有两个地方适合读书,一个是图书馆,一个是像图书馆的地方。当你走进图书馆,静谧中散发着墨香,仿佛空气中都流动着思想,可以嗅到知识的味道,因为这里是不折不扣的文化殿堂。一个夏日的午后,在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区的辽宁省图书馆(以下简称省图)馆长王筱雯的办公室里,一缕阳光透过玻璃窗,斜射在王筱雯的书橱橱窗上,使整个房间格外明亮。王筱雯的微笑如午后的阳光,使人顿感轻松,一盏青茗,王筱雯开始同记者聊起她和省图的故事。

  向上的阶梯

  王筱雯喜欢读书,读书是她从小的爱好,尤其是历史与文学方面的书籍。高三填写高考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辽宁大学历史系。或许冥冥之中天意使然,4年后,王筱雯来到了省图,从此扎根在这书的海洋里。

  王筱雯在省图的第一个岗位是整理书目。上世纪90年代初,电脑还没有普及,电子书目更是无从谈起,整理书目只能一本本细致地看,严格按照图书分类法区分类别。每天30种书目的分类,对于每个图书管理员来说并不轻松。但王筱雯并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很享受,因为可以边整理书目边读书。

  每整理一部书,归类一个书目,王筱雯如同拿着知识大门的钥匙,打开了与世界对话的大门。《中国通史》是最令她着迷的一部书。“这部书对整个中国历史进行了清晰系统的梳理,文笔流畅,思想深刻,读起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工作之余,王筱雯会抱着她喜爱的书,找一个靠近阳光的座位,享受这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

  当时省图一年的新书购书量达到3万多种,平均一天下来会有上百本书籍从王筱雯的手中上架、下架、归位、入库。每一次接触书籍都是一次独特的心灵旅行,她同历史对话,与古人交谈,与哲人思辨。书籍是人类向上的阶梯,这句话对于王筱雯来说特别贴切。不断地充实自己,让书籍推动自己成长,王筱雯一路走来,从一名普通的图书管理员到现在的馆长,这句话一直是她的座右铭。

  拥抱每一名读者

  王筱雯的记忆中,省图一直在与时俱进地变化着。作为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所大型公共图书馆,省图的前身是东北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前从哈尔滨迁至沈阳,安身在大帅府,后来又迁往南塔。去年8月,新馆迁至浑南新区,是目前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省级公共图书馆。

  2010年,王筱雯担任馆长,公共图书馆的定义早已改变,巨大的挑战已经摆在她的面前。地址的变迁带来的是更好的读书借阅环境,功能的改变则让省图告别了过去单一的借阅年代。过去的省图是“闭架”模式的,仿佛医院的取药窗口,读者将想要借阅书籍的纸条递给小小的窗口,然后,一本书籍从窗口中递出来,借阅过程十分闭塞,甚至神秘。渐渐“闭架”模式被“开架”模式取代,但也并非人人可以借阅书籍,当时只有科研工作者凭单位介绍信方可借阅。岁月变迁,随着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省图终于卸去了神秘面纱,开门拥抱每一名读者的到来。

  作为公益性的公共图书馆,承载着太多的责任与义务。如何面对互联网带来的阅读冲击和图书馆功能单一的挑战,是王筱雯上任后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

  开放、开放、还是开放,只有更加开放,才能让图书馆以更广阔的胸怀去迎接每一名读者。为了让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真正惠及全省人民,王筱雯在深入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覆盖全省的文献资源服务体系的总分馆建设思路。2010年11月,第一个“辽宁省图书馆丹东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在丹东市图书馆建立。中心以丹东市、县(区)图书馆为阵地,以省图的丰富文献资源为依托,开展文献信息服务。以此为起点,省图的文献信息资源以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推广窗口和基层群众的服务阵地,逐步形成了通过市图书馆,辐射县区、乡镇的分级服务的图书馆资源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省图的文化资源优势,将省图的文献资源受众范围辐射全省。

  尽管省图的图书点已遍及全省,但与此同时,调查显示,人们纸质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数字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多,提供全民阅读的公共服务与功能如何与大众的阅读需求相匹配,则是王筱雯又要思考的课题。

  调整文献采购比例,加大电子资源的采购比例,是王筱雯又一个贴近读者的新举措。不仅可以将节省的空间打造更多服务读者的综合服务区,同时也符合科技社会现代化阅读手段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同时,为破解数字资源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难题,王筱雯也一直在进行尝试和探索,不断加强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共建共享。2013年,省图打造了辽宁省全民学习中心,在国内首创以省馆为中心,各市馆为分中心的服务全省的模式,为省内各地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终身学习平台。2015年,在全省县(区)启动辽宁省数字文化驿站,目前已覆盖全省近40%县区,服务人口1500余万。

  目前,省图对外发布的各类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近40个,充分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如今,省图又开展了手持电子书阅读器借阅活动,读者只需要在办证处办理电子书阅读器借阅证,在电子阅览室办理借阅手续,即可拥有万种图书的“掌上图书馆”,将“个人图书馆”带在身边,体验移动数字阅读带来的乐趣。

  书海寻珍显特色

  提起省图,就不得不提起“她”的藏书,在省图馆藏的600余万册(件)图书中,有61万册古籍藏书,善本书约12万册,其中宋元版书近百部,藏书质量位居全国公共图书馆前列。这其中还包括省图的镇馆之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半部手稿。

  对于馆藏每一本珍贵的古籍,王筱雯如数家珍,从乾隆私藏的《天禄琳琅》到明洪武太子朱标旧藏——宋版《春秋意林》以及宋刻本《抱朴子内篇》,再到《聊斋志异》的半部手稿,王筱雯一一娓娓道来。

  61万册的古籍文献,哪些可以面向公众开放?哪些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那些需要重新界定?这就需要对所有古籍进行全面的普查,这项工作是王筱雯一直主抓的工作。通过多次普查,工作人员从中发现了很多尘封多年的珍贵古籍,其中很多具有特殊价值。比如元至元六年(1340)庆元路儒学刻至正修补明正德、嘉靖、万历南京国子监递修本《玉海》,该书残存45卷,稿本《广雅疏证》一部,经考证是比现馆藏《广雅疏证》稿本更早的书稿,文献价值相当高。此外文献整理过程中还发现了一批民国时期东北大学的学生毕业论文,共有512篇。这些论文在选题上侧重于对时局和东北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外国文化的翻译摄取,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为了进一步开拓省图的藏书特色,在王筱雯的主导下,成立了地方文献部,其职能是负责地方文献征集、服务、开发等功能。“地方文献具备独有的地方特色,比如地方史志办整理的文献,甚至地方企业、单位出版对本企业单位的历史记录文献,这些文献是通过采购渠道采购不到的。如果通过多年的积累,其产生文献价值对于推进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深远的研究意义。”成立地方文献部之后,省图征集到的地方文献从每年600种增加到4000种。王筱雯坚信若干年后,文献馆藏将会成为省图的重要特色。

  20多年的图书馆工作,王筱雯回首过往,如同一条平缓的河流,无大风大浪,无急流险滩,但总能不时溅起美丽的浪花。“图书馆的工作注定是一条平凡之路,在这条路上,你看不到轰轰烈烈,看不到辉煌壮举,甚至是渐渐归于平淡。读书阅读对大众的影响如春雨润物,待到青山叠翠,或许人已白发。”但如果细细回味王筱雯做过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工程。

  采访过程中,王筱雯面对记者的提问如同她对工作的感悟,不急不缓,优雅从容。这或许就是多年读书所沉淀的修养与举止。即使担任馆长以来,无论业务多么繁忙,工作之余,王筱雯从未间断读书与研究。

  几年来,她主编了《世纪回眸》、《明代闵凌刻套印图录》、《盛京风物-辽宁省图书馆藏清代历史图片集》等多部图书。结合工作实践,王筱雯撰写发表了《对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的认识》、《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回顾与思考》等20余篇学术论文。由于业务突出,她被聘任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长、辽宁省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被中国科协、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中国科协、中国图书馆学会学科带头人及科技专家库科技专家;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王雷)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