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杨树森泥沙科研攻关团队:披尽泥沙始见金(图)
//www.workercn.cn2016-05-01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杨树森(网络来源)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副总工、海岸河口水动力泥沙专家杨树森和他的泥沙科研攻关团队,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建设科研项目中,会同其他科研单位,成功解决了沉管安装过程中突发的基槽泥沙淤积难题,使一度遇阻的沉管安放工作顺利推进,从而保障了大桥工程的整体建设进度。

  在攻关过程中,建设单位提出对泥沙淤积的研究精度达到厘米级并能够提前七天预测的要求,这在国际泥沙研究领域未有先例。天科院给予攻关总协调人杨树森强有力的后方团队和科研设备支持,派出海岸河口研究中心与测绘处等部门20余名科技人员奔赴现场开展工作,并把泥沙研究的“半个实验室”空运到港珠澳大桥的工地上。

  在工地上的日子里,杨树森带领泥沙科研攻关团队成员每天出海测量、分析数据、研究模型,最终建立了能够提前十天预测、精确度达到厘米级的泥沙预测系统,可靠性极高,得到建设单位的高度认可,也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空白。

  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部对杨树森和他带领的泥沙科研攻关团队为沉管隧道施工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高度赞扬。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部召开的沉管安装阶段性总结表彰大会上,杨树森和他的团队荣获特等功。

  海上观测必须连续采集含沙量、水流、水深等关键数据,这样的测量一天都不能中断,少一组数据都会影响整个数据模型的建立和泥沙预警预测的准确性。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杨树森和泥沙团队的技术人员一年中出差日子到底有多长,他们常年把家扔在天津,自己泡在天南地北的工地上,每天出海跟船取样、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展研究。

  由于重视现场、重视第一手资料的积累,泥沙科研攻关团队把天科院最具特色的工作方法传承发挥到了极致,最终成就了天科院在我国海岸河口水动力泥沙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多年来,这个团队解决了我国在辐射沙洲这种被称为“海上迷宫”的复杂地质地貌条件下建深水港口的世界难题,支撑了我国在苏北地区建成了第一个离岸人工岛,以及中石油江苏LNG项目,江苏建设深水大港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们不仅推动了中国水运工程科技进步,也为我国水运工程科研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