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中国第二批援特多医疗队让加勒比民众走近中国
//www.workercn.cn2015-08-07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图④: 圣费尔南多医院。中国援特多医疗队就在这里工作。 本报记者 丁 刚摄

  传授技术

  帮助当地医生和医院站在神经科医学的新起跑线上

  在中国医生到来前,覆盖了70多万人口的圣费尔南多总医院已经5年没有神经外科手术。而全国能进行临床手术的神经外科医生仅有8人,神经内科专科医生总共不超过10人。一些医院只能靠外来的古巴医生维持简单的应急需求。

  中国医疗援助如雪中送炭。两年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中国医疗专家不只为患者看病做手术,还通过传授技术,帮助当地医生和医院站在了神经科医学的新起跑线上。

  特多全国仅有4位心脏介入医生,中国医生的到来为当地医生创造了学习机会。一台冠脉造影手术,从穿刺成功到撤出导管,也就10多分钟,但要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却需要反复观摩和实习。

  天坛医院心内科医生王德昭每次在希望山医院做手术,都要给跟随他的特多医生讲解操作过程和要点。手术后,他还会认真细致地回答特多医生提出的问题。每次手术都会有人将整个过程录像,供当地医生反复观看学习。经过中国医生手把手的指导,当地医院的一些医生已基本掌握了简单的冠脉造影技术。

  一台成功的手术,离不开细致、规范的准备工作和严格的操作流程。中国医生不仅带来了技术,还帮助当地医院建立了规范。

  刚到圣费尔南多医院,护士刘茜茜就有些吃惊。这里的医疗器械没有严格分类,手术前一天,工作人员才会根据医生要求对器械消毒配送。遇到紧急手术,手术大夫常会找不到所需器械。

  在护士长的协助下,刘茜茜与供应中心积极沟通,为神经外科配齐了两个脑肿瘤开颅包、两个急诊开颅包、一个动脉瘤配件包和一个经蝶窦手术配件包,彻底改变了以前每台手术前配器械、消毒的工作流程,还建立了手术准备的新规范。

  培训是中国医疗队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周二下午,中国医生都会介绍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遇到比较重要的课题,中国医生还会把参考书籍、文献和视频发给大家。中国医生还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帮助建立了一些病症的救治流程。

  在工作中,贾旺和他的队友发现,当地医院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科没有会诊机制,一个科室遇到不属于自己治疗的患者,就会推给另一科室,患者不得不重新预约就诊,造成治疗拖延。于是,杜万良、马宁、贾旺三位医生与院方协调,组建卒中多学科小组,每周一上午在神经内科门诊开展会诊,这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普及了先进理念,理顺了治疗流程。

  今年1月和7月,分别由中国两批医疗队牵头,在特多举办了两次神经外科研讨会和学习班。中国专家请来了日本、美国和巴西的世界一流神经科专家,与加勒比地区医生共同探讨学科发展,这在特多医学界是从未有过的事情。中国医疗队还制订了更长远的培训医生计划,未来3到5年,将有数位特多医护人员到中国医院实习。

  中国医生最终还是要走的,但他们留下了技术,也留下了一个能让特多医生不断进步的培训基地——7月9日,第二批医疗队即将离开特多之际,由中方援助的“中国—特多显微外科培训中心”在圣费尔南多医院揭牌。

  贾旺告诉本报记者,此次捐赠的医疗设备包括训练用显微镜、操作台、显微操作器材等。中国医疗队将利用这些器材,通过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分批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帮助他们掌握神经外科的基础技术——显微镜下的手术操作。中国医疗队走后,这一基地可以继续承担这样的任务。

  特多西南地区卫生局主席莱克拉姆·波杜告诉本报记者,在中国医疗队的帮助下,圣费尔南多医院的医生已经开始掌握神经外科的医疗技术,并大大缩短了患者等待治疗的时间。特多《每日快报》的报道更是开门见山地写道:“圣费尔南多医院成为加勒比地区首个拥有显微镜培训中心的医院,感谢中国!”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