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明星-正文
“1万伏等电位带电作业第一人”:这个世界性难题是如何攻克的?
//www.workercn.cn2014-06-0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这个世界性难题是如何攻克的?

——国网烟台供电公司“1万伏等电位带电作业第一人”李红新系列报道之一

中工网记者 杨明清 中工网通讯员 迟荣民 马学利

  1996年李红新被任命为烟台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副班长,次年升任班长,1999年加入共产党员。这种“快节奏提拔”,不单是组织对他工作的肯定,更昭示着这个具有现代知识型、技术型的专业人才,将担当更“重大的攻关任务”。

  其时,烟台供电公司根据世界先进操作水平,作出了“限电不拉路”的科技攻关要求。时代大潮把李红新这个“毛头小伙”,推涌到1万伏带电作业“禁区”的前哨。

  1万伏等电位带电作业,由于操作间距小,比11万伏和22万伏带电作业更难操作,危险性非常大。李红新与其攻关成员在没有可借鉴经验和技术,没有专用设备和工具的情况下,开始艰难危险的试验攻关。围绕1万伏等电位带电作业的8个相关课目,用了近一年时间,进行了1000多次试验。李红新每天与实验室和两基专门用来训练的杆塔朝夕相伴,验算的稿纸更是堆满厚厚的几大箱子。

  为了想一个问题,李红新整天呆在实验室里,在模拟线路上反复琢磨,不断改进。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每个研制项目他都要进行无数次操作。当时正值盛夏,高温酷暑,穿上带电作业服和绝缘靴后,整个人密不透气,李红新却在杆塔上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操作一次,裤腿里全是汗水,整个人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时间一长,老师傅们都戏称他为“小蒸笼”,原因是一靠近他就要“沾一身汗”。在这样的环境中,李红新最多一天要做4次实验,每次下来,得喝上一大瓶子“生理盐水”。

  1996年底,李红新在烟莱线带电更换1万伏线杆,这是带电作业难度最大的一次重要实验。那天,李红新第一个攀上线杆,结果意想不到的险情发生了:就在他即将上升到工作位置时,由于吊车吊臂突然“失灵”,碰上了高压线,只听“轰”、“轰”两声巨响,在李红新眼前接连冒出两个“大火球”。如果再稍近一点,就会当场毙命,吓得他一下子倒在吊斗里。此时,实验人员谈“电”色变,领导也有意下马,李红新却说:“这是已试验了3个多月的项目啊,没有成功,决不能收场!”他让吊车重新调试定位,并对工作流程进行了改进,义无反顾地再次登车作业。经过连续4个多小时的拼搏,终于顺利完成了规定任务。

  就这样,李红新前后用了近一年时间,攻克了道道难关,开创了全国1万伏等电位带电作业的先河。李红新的胸前挂上了金灿灿的“一等功勋章”。

  随着带电作业技术的成熟,带电作业日趋增多,最多的一天仅1万伏带电作业就达十几次。特别是1999年,李红新率领带电作业班完成1万伏配电作业500多次,全年减少停电达到125000时户,大大提高了电网供电可靠性。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成为烟台供电公司“兑现承诺、提高服务质量”的可靠保证和坚强后盾。

  成绩面前,李红新并未固步自封。为了尽快掌握一流的专业文化知识,他自己掏钱买来了《高电压技术》、《材料力学》等专业书籍,潜心研读。他还自学上网搜集国外有关资料,写下15万字的学习笔记,这一切都给他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他先后主持编写了烟台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现场规程》、《输电线路施工及检修规程》等相关操作规范;编写了山东省《专业普调考送电线路专业题库》带电部分。他主持的“1万伏配电带电作业”项目,被评为山东电力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红新还带领班组成员先后研制改造了1万伏配电带电作业工具、22万伏线路施工工具、22万伏直线铁塔更换绝缘子专业工具、新式飞车、新式大刀卡具等一系列工器具,累计节省检修施工费用近400万元。带领班组成员研制的QC新成果课题——“提高11万伏电缆中间头制作成绩率”,荣获山东省电力集团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一等奖;创新成果——“带电修补导、地线载人滑车”,荣获山东省技术成果专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