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让大国工匠风姿绰约地生长
//www.workercn.cn2017-03-15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更多

  工匠精神这两年非常火,整个社会都在讨论和践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厚植工匠文化,这传递了一个非常好的信号”,相比于企业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更多思考如何在其中植入文化内涵。

  “有些企业践行工匠精神,更多是关注技术,而忽略了文化支撑。”吴海燕举了个例子,如今很多企业在参与文化活动建设时,都会组织一群小朋友学习蜡染、刺绣等,觉得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回归和学习,“其实不是的,这只能算学习手艺。”

  吴海燕还讲了两件小事,一件是她去外地参加活动时,看到当地的一个绣娘绣了一朵很美丽的宝相花,“我问她,知道这朵花代表着什么吗?她说不知道。”

  另一件事情是她受邀到一个刺绣大赛作评委,一个作品绣得非常精美,被推为一等奖。吴海燕找到这个选手问她,刺绣的图案是不是她自己画的,对方说是一个她不认识的画家画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一等奖最关键应该是原创,技术是支撑,所以取消了其获奖资格。”吴海燕解释,这么做不仅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关键的是大家认为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撇开思想和文化去谈工艺,是不长远的。

  “我们的传统技艺是有文化基因在里面的,然后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不仅仅是种技能。”吴海燕说,“拿博物馆的很多器物来说,上面的图案都寓意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追求。我们就要考虑如何把这种寓意传承下去,所以你要懂它背后的故事,这样才能活化它。”

  “我理解中的工匠精神应该是先做大量基础研究,在实践中淬炼,赋予思想和文化。如果只谈技术,丢了其中的内涵,那做出的东西只剩下匠气了。”

  培育“大国工匠”

  应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万丰奥特控股董事局主席陈爱莲

  工匠精神今年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名企业创始人,陈爱莲更关心的是工匠如何培养。

  “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陈爱莲一口气说出这些苦恼。

  “举个例子,我们即使是从浙江最好的高校招到工业设计的毕业生,到企业里经过岗位训练、师傅带徒弟这样的模式,最快也需要8到10年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高级人才。”陈爱莲觉得其实很多大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在学校的4年时间,完成基础技能培训,而不是等到了企业后再开始这个过程。

  “无论是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还是社会等系统,人才培养多以学科为本位,培养模式单一,偏重理论学习。这几年,我们企业也接纳了大量的大学生实习,都发现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中低端人才培养量充裕,但科技研发、经营管理、技术技能等高端复合型创新人才匮乏。“去年,我们企业收购了加拿大的钻石飞机工业公司,急需懂法务、专外语、会经营管理等的复合型人才,但很难找。现在这种复合型人才、领军型人才高薪都招不来。”

  这次两会上,陈爱莲特意带了一份《关于培育“大国工匠”精神构建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她建议,推进健全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要支持企业与有关职业院校合作,通过职教集团、职业学院等校企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