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立两大支柱,做百年老店 三位代表畅谈“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
//www.workercn.cn2017-03-15来源: 浙江在线
分享到:更多

  我为什么对机器有点纠结

  记者:去年,“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今年再次亮相,而且是一段话。我觉得你的职业非常接近一般人脑海中对“工匠”的定义。

  许忠明:是的,我是一名来自车间的操作工人。算起来,我在车间干了30多年了。我在1999年进入浙江长盛滑动轴承有限公司,在金模车间先是操作车床,后来成为车间组长。前几年,又被派到质检员的岗位上。金模车间是企业生产制造模具和自动化生产设备零件的专业辅助车间,我制作的模具中,内孔直径最大的有500多毫米,最小的只有几毫米。虽然孔径很小,我们必须确保做出的模具误差不超过1丝,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六分之一。模具制作最讲究精度了,绝对不能“差不多”。

  记者:近两年来,关于“工匠精神”的讨论很多,你从事模具工作30多年,获得过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在你心目中,工匠是什么样的?你觉得自己是吗?

  许忠明:我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坚守和孜孜不倦,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追求,没有什么高低贵贱,做一行要爱一行。古代的手工业匠师,是带着一种热爱和专注去做产品的,提倡工匠精神,就是要呼吁生产者对产品投入热爱和专注,用以前手工业者的敬业态度,去设计和打造产品。我不敢说自己就是工匠,但是不管在哪个岗位上,我们都需要有工匠精神。

  记者:现在车间里的工人有很多已经是90后了,对现在年轻一代产业工人,你有什么期待?

  许忠明:确实像你说的那样,这几年,厂子规模不断扩大,员工逐年增多,我们厂里的小年轻也越来越多。期待没想过,倒是有一个担忧,现在“机器换人”让工厂设备越来越好、手动操作越来越少、精准度越来越高,但是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容易让产品的设计者、生产线的管理者和操作者都失去对产品的“感情”。这些年来,我也带了10多个徒弟,我都是毫无保留地把本领教给他们。

  我有个建议,我们的教育可以向德国借鉴。德国教育体系很重视对工匠的培养,德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就根据兴趣和能力走上不同的学习道路,一条路通向综合性大学,另一条路直接通向职业技能教育,也就是说有一部分人从中学开始就瞄准了做技工这个人生目标。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