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山区中学校长的临终遗愿:开学后,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时代骄子-中工网

人物

时代骄子

一位山区中学校长的临终遗愿:开学后,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2019-09-10 11:34:42

  “冯校长我答应你,一定读完初中。”新学期,辍学半年的卢有鹏终于重返校园,却再也见不到6次到他家家访的冯海伦了。

  在脱贫摘帽的冲刺阶段,广西博白县教师冯海伦临危受命,肩负起山区中学控辍保学重任。从到任开始,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却不曾想,这短短的63天,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光和热。8月20日,冯海伦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8岁。

  9月初,32名冯海伦重点跟踪的辍学生回到学校。

  “明天早上我们争取7点前到,把剩余的工作完成。”8月19日晚上11时多,忙了一天的冯海伦这样嘱咐同事们,没想到却成了他留给教师们的最后一句叮嘱。

  出生于博白县英桥镇的冯海伦,2000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英桥镇第二初级中学工作,自此一直坚守在教师岗位上,并于200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今年是博白县脱贫攻坚摘帽年。由于多种原因,地处山区的那卜中学控辍保学任务艰巨。时任英桥二中副校长的冯海伦临危受命,调任那卜中学校长。

  6月18日,冯海伦到任第一天就连夜布置工作,紧接着便进入白天进村入户家访、晚上加班加点整理材料的工作状态。

  那卜中学教师蔡宇清回忆起冯海伦去世的前一日,忍不住哽咽。“早上8点冯校长参加会议到下午1点才结束,2点就和我去家访,每村每户不厌其烦讲道理,一直到晚上8点。”蔡宇清说,“回到学校,他让我回去休息,自己又带着老师开始加班弄材料,我看到他办公室一直到快12点才熄灯。”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冯海伦保持了两个多月。

  英桥镇位于博白县城和那卜之间,在往返学校和县城之间时,冯海伦一定会经过他在英桥二中的家。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月,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经常是他叫我把换洗的衣服放在门卫室直接拿走,面也见不到。”冯海伦妻子郑子夏说。

  郑子夏对丈夫的支持,源于她知道冯海伦对学生有一颗仁爱之心。英桥二中163班的学生梁善芬因家庭条件差,一度萌生弃学的念头。今年4月,梁善芬离开学校到南宁,打算找一份工作。冯海伦每天给她打电话做思想工作,终于让梁善芬想通回校。回校后不久,梁善芬发现脚上长了疮。冯海伦又四处打听治疗方法,带她去医治,还帮她支付了医药费。   冯海伦用他的坚持,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2015年和2016年,英桥二中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70%。2018年,学校的巩固率达到了94%。

  2009年博白县县直机关招人,冯海伦因扎实尽责的工作被推荐应聘,但最后还是选择留在学校。“他说,跟学生有感情了,更喜欢教学。”当时借调到县委办的莫运洲告诉记者。

  “不后悔,我还是会鼓励他去。”对于丈夫调任的决定,同为教师的郑子夏坚定地说。

  冯海伦的双胞胎儿子3岁了,他们尽管顾自玩耍,却会偶尔呆呆地望着窗外,呢喃着“爸爸回不来了”。

  “教学是他热爱的事业,等孩子们长大了,我会告诉他们,爸爸是个英雄,要以爸爸为榜样,回报社会。”郑子夏说。

  8月22日,冯海伦的追悼会上,他生前的朋友、同学、学生纷纷从各地赶来,送他最后一程。最能告慰冯海伦的还是那些返回校园的学生。开学日如期而至,32名辍学生一起重回校园。

  “一个都不能少”,冯海伦的遗愿,正在一点点实现。

  (记者吴思思、陈露缘)

  据新华社南宁9月9日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海上纤夫”让荒岛...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带发“修行者”与文...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雪线邮路上三十年的...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姚明:中国篮球改革不会半途而废

    9月8日晚,中国篮球与广州一起入夜。在满场观众的见证下,中国队在2019年男篮世界杯17~32名排位赛第二场比赛中以73比86不敌尼日利亚队。排位赛结束,中国队与伊朗队同为2胜3负,但后者净胜分占优,第一时间拿到亚洲区唯一一张2020年东京奥运会入场券。

  • 海清:一个倔强的随遇而安者

    海清说自己是个随遇而安的人,“碰到什么样的角色,我能演就演,不能演的我也绝不强求”,哪怕在别人看来,她的走红已经算是大器晚成,她也觉得是很好的安排。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不能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摊开一张地图,寻找当下中国的创新高地,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光谷”不可忽视,而拥有200余项国内外专利的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片高地孕育的一座高峰。

  • 何社殷:90后“鸡倌儿”初养成

    何社殷正在鸡舍中悉心照料刚刚买回的鸡苗。 本报记者 雷魏添摄8月28日18时,在榆林榆阳机场货运到达出口前,一个焦急的身影正不停地徘徊,不远处停着一辆略显破旧的三轮摩托车这个小伙子名叫何社殷,家住横山区塔湾镇梨树塌村。这一天,他从机场接到的货是1000只刚从桂林空运过来的鸡苗。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