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达人”张应龙:大漠蓬未断 花甲槿正荣-时代骄子-中工网

人物

时代骄子

“治沙达人”张应龙:大漠蓬未断 花甲槿正荣

2019-03-26 19:42:18

  新华社西安3月26日电(记者姜辰蓉、李华)在陕西省神木市沟掌村,三月的风吹过樟子松林地,一片“簌簌”声。大片的长柄扁桃在风中晃动着光秃秃的枝桠,期盼着五月的花期。

  张应龙驾车在林地里穿梭查看,为即将到来的植树季做着准备。在他的手上,毛乌素沙漠中38万亩沙地,变成了富有生机的林地、绿地。但张应龙对此并不满足,他说,治沙只是第一步,他要做的是让沙漠绿地产生经济效益,真正为老百姓从沙漠中找出一条“生态致富”路。

  100万:误打误撞的治沙

  57岁的张应龙自小生活在神木市。“我们这里虽然位于毛乌素沙漠,但我算是生活在城里的。”张应龙说。2002年,他偶然来到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沟掌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沙丘连着沙丘,起起伏伏延伸到天尽头。大漠风沙,日色渐昏,零星的海子里飘着几只倦鸟。

  “那时我觉得,这里如果再有一些绿色,那真的是诗情画意啊!”张应龙说。白天看了风景,晚上和沟掌村的村民喝酒时,有几分醉意的张应龙就答应了投资治沙。那时候,他在北京的企业做高管刚攒下了几百万元身家。这本是酒后戏言,但没想到过了几天,村里人就拿着承包合同找上了门。

  三杯吐然诺,陕北汉子张应龙二话不说签了合同,承包了19.2万亩的黄沙地。但最开始这件事他并没有完全放在心上,投资100万元,请了朋友代为管理。但是没过多久,他就接到了代管者的消息。

  “要盖宿舍,一块砖从外面拉到沙漠里就得2毛钱;刚推出一条路,一晚上沙子吹得全埋上了……朋友说,别说100万,1000万砸进去也没用啊。”接到消息的张应龙从外地赶了回来,跑到沙漠里严肃思考后面该咋办。2003年,张应龙放下了别的事,一头钻进沙漠里开始种树。

  16年:“是沙漠教育了我”

  “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陕北民歌中的这句歌词是这片沙漠的真实写照,而这时在张应龙的眼里,这里的风景已经褪去了最初的诗情画意。一个外行,要在沙漠里种树,谈何容易?

  “一开始我连紫穗槐都种不活,根本不知道怎么做。砸了很多钱,也找不到合适的树种。”张应龙说,“那时候我几乎把钱都投进去了,眼看着300多万元花得差不多了,啥效果也没有。”失败让他不愿意见人,独自坐困愁城。

  “后来我想开了,我既然不懂,就求助于懂的人。”张应龙说。他走访了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拜访过许多专业人士。一位中科院专家告诉张应龙,在沙漠里种树不能盲目,一定要先把水保住,这样土壤中的养分才不会流失,种树的成活率才能高。同时还要种混交林,乔灌结合。这让张应龙茅塞顿开。

  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他逐渐总结出了治理沙漠的有效方式——“乔灌草三步走”立体治沙模式。第一步,先把沙蒿种成“草方格”。这些活的草方格不仅能把流沙分成小块,还能保住表面的干沙,有利于减少蒸发量;它本身还会生长,继续固沙,刮来的草种也能在草方格里扎根。第二步,在沙蒿形成的草方格中种紫穗槐。紫穗槐是灌木,能够固氮,提高土壤养分。第三步,保水保肥后,栽种樟子松等适宜的乔木。

  16年的光阴,把“门外汉”张应龙变成了“治沙达人”。翻看荒沙滚滚的旧照片,再实地穿行迎风摇曳的林地,昔日与今朝泾渭分明。在一片林地中,地面的沙层有了黏性,呈现半沙半土的状态,张应龙说,这就是植物产生的腐殖质对沙地的改造,这里的生态在向良性一点点变化。

  “沙地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破坏生态可能只要很短的时间,治理却可能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张应龙说,“这么多年我深刻感受到,不是我改造了沙漠,而是沙漠教育了我。”

  38万亩:“沙里淘金”的新征程

  张应龙的造林面积目前已超过38万亩。而已近花甲之年的张应龙并不满足于沙漠治理仅仅产生生态效益,他希望能从沙漠里找到一条“生态致富路”。经过多年的实践,他找到一种叫“长柄扁桃”的灌木兼备生态与经济特性。

  “长柄扁桃根系特别发达,抓沙固土和适应能力更强;存活期长达百余年。一旦成林,能够长期发挥生态效益。”张应龙说,“一般灌木隔几年就需要平茬,否则会自然枯死。长柄扁桃却不需要平茬,能节省大量管护费用。其本身还是一种油料作物,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张应龙在基地中,辟出了长柄扁桃与紫穗槐的混交林、长柄扁桃营养钵大苗林地等多处“实验林”。他还利用毛乌素沙漠天然形成的“新月状”沙丘,试验种植葡萄、花楸、蓝靛果等经济作物。

  “沙丘的迎风坡种生态林,沙湾的背风坡向阳地可以种经济林。根据沙漠的条件因地制宜,种九留一。这种模式如果成功,完全可以撬动毛乌素沙漠的生态经济,‘沙里淘金’就能真正变成现实。”张应龙说。

来源:新华网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

  • 热点人物

    专家型工人李斌:站着是柱,横着是梁

  • 热点人物

    2018年度十佳“科苑名匠”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隋文静/韩聪:拿回世界冠军意味着找回自己

    25日傍晚,从世锦赛凯旋的中国双人滑名将隋文静/韩聪在首都机场被媒体和冰迷围拢,回想四天前在日本举行的花样滑冰世锦赛上夺冠的情景,隋文静说,他们的第二个世界冠军头衔的意义在于“找回自己”。

  • 张超:你喜欢的,就是主流

    演员张超身高1.88米,眼神深邃,常被赞“贵族气质”。如果单单“以貌取人”,他本该是十足的偶像派,流量不愁。可张超“慢”得不像是这个时代的明星:19岁出道至今12年,出演电影8部,都不是戏份最多的人。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求转型:郭阿里“三顾茅庐”

    郭阿里在这个春天真的着急了,虽然她的企业去年产能过亿,但强烈的危机感和转型的需求驱使她“三顾茅庐”。3月22日那天,她再次登门拜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的朱德兰教授。

  • “斜杠青年”田谷源

    “世界很大,万类霜天竞自由。世界很小,行万里路,只为回到内心深处。”这是《远方的足记》自述,也是田谷源最想说的话。 田谷源是谁?《远方的足记》又是啥? 田谷源是南开大学文学院2017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他创立了自己的传媒公司——索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