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永远烙印在我们心中”——大家眼中的扫雷英雄杜富国-时代骄子-中工网

人物

时代骄子

“他的名字,永远烙印在我们心中”——大家眼中的扫雷英雄杜富国

2018-11-26 20:37:59

  新华社昆明11月26日电 题:“他的名字,永远烙印在我们心中”——大家眼中的扫雷英雄杜富国

  张首伟、刘小红

  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

  10月11日,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中,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作业组长、中士杜富国,在爆炸瞬间用身体掩护战友,自己却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英雄的壮举传开后,人们纷纷为英勇的扫雷战士点赞。他的伤情更牵动着边疆人民的心,前往医院探望的各界群众络绎不绝。

  边民眼中,他是恩人。

  猛硐乡李云孝、钟仙红等乡亲,穿上隆重的民族服装,带上鲜花和自家土鸡蛋,冒着瓢泼大雨,一路颠簸7小时,赶到医院探望英雄。

  “您是我们的恩人!”看到杜富国受伤这么重,乡亲们禁不住落泪。

  雷患之伤痛,边民感受最深切。曾几何时,在猛硐乡,经常会发生边民因误踩地雷被炸死炸伤的事故。扫雷官兵入驻后,再也没有发生这类事故。

  猛硐乡乡长盘院华说,扫雷官兵冒险排除雷患的土地,如今,大部分已移交边民耕种,已产生经济效益。

  部队领导眼中,他是业务骨干。

  3年来,杜富国共排除2400多枚爆炸物。

  杜富国清楚,扫雷是高危作业,过硬技能是雷场上关键时刻的“护身符”。他刻苦练就靠听探雷器警报声细微变化辨别爆炸物的“听声辨物”本领,熟练掌握了10多种地雷的排除法,能准确探识地雷埋设位置,分辨地雷种类,精准安全拆弹。

  他还突破传统作业方式,探索出“田字切割法”,提高了爆破效率;他总结的“分块扫描、木棍标识、交叉划线、精确定位”搜排要诀,提高了探测速度、精度;根据爆炸物尺寸、种类,他制作了10多种装运沙箱,提高了搬运效益和安全系数。

  战友眼中,他是生命相托之人。

  杜富国苏醒后,第一句话就是问战友艾岩是否安全。

  雷场上,他们是生死搭档。第一次上雷场,艾岩忐忑不安,杜富国让他踩着自己的脚印走。每遇险情,杜富国都让他退后。

  一次,战士汤儒发现一枚带引信的炮弹和一枚地雷,杜富国让他退后,独自上前拆除。汤儒不肯,杜富国黑了脸:“我比你有经验,跟我争啥?”

  还有一次,六班长马玺君扫出一枚防步兵地雷,向杜富国借用排除这种地雷的专业工具,杜富国却说:“我来吧!”

  曾经,杜富国和战友们登临雷场主峰。那里青山绿水、云雾缭绕,美如仙境。

  当时,杜富国曾感叹:“祖国山河美景看不够啊!”

  如今,杜富国虽然失去双手和双眼,却给边民带来了美景和希望。“他把汗水乃至鲜血,挥洒在这片土地上。他的名字,永远烙印在我们心中。”麻栗坡县猛硐乡坝子村党总支书记李国发说。

来源:新华网
编辑:梁雨桐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五十二·藏族姑娘向新时代...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4个硕士创“柿业”

    今年冬天,山西省孝义市兑镇镇产树原村的村民们一聊起“柿子”就开心得合不拢嘴,很难想象,几年前村里的柿子曾一度滞销,心灰意冷的柿农几乎都去了外地打工,“5角钱一斤都没人要,还不如烂在树上”。

  • 褚时健的“中国橙王”之路

    这可能是国内最知名的果园,褚橙的知名度已经不亚于90年代的红塔山香烟,老人如今仍然会来果园看看。90岁的褚时健又成为了“中国橙王”,他不甘老去,他一手养大褚橙,身后依附着如此多人的生计:家族的年轻人、上千名员工、热情的地方政府、来朝圣的商人、甚至从未相识的失意者。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