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富国:征服“死亡地带”的扫雷英雄(图)-时代骄子-中工网

人物

时代骄子

杜富国:征服“死亡地带”的扫雷英雄(图)

芈金 赵磊 曾浩云
2018-11-26 15:05:59

  杜富国

  11月16日,云南省麻栗坡县天保镇老山西侧坝子雷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扫雷四队官兵当着当地政府代表和老百姓的面手牵手趟过雷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老百姓说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安全的,至此,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云南段扫雷任务胜利完成。然而,一个多月前,正是在这片雷场,中士杜富国在扫雷作业中突遇爆炸,生死一瞬,舍身一挡。他保护了战友,自己失去了双手双眼,再也难以操作他熟悉的探雷器,也难以目睹这片浴血之地交付边民耕种。

  “你退后,让我来!”

  时隔1个多月,杜富国在雷场上的这句话依然在战士艾岩耳边回响,他哽咽道:“如果没有他,我可能就永远的倒在那个地方了,是他救了我的命。”

  10月11日,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作业组长杜富国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的一枚加重手榴弹,让同组战友艾岩退后,独自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身负重伤。

  这名年轻的90后士兵,三年来1000余次进出生死雷场,拆除2400余枚爆炸物,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在他战斗过的雷场,乡亲们种下的苞谷、草果等作物,郁郁葱葱,一派生机。

  “让我来!”这是杜富国负伤时对艾岩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杜富国平时对战友们说的高频语句。这句简单的话,凝练着一名士兵的崇高品质,见证着一名扫雷兵的英雄传奇。

  杜富国排除了1枚反坦克地雷。杨萌 摄

  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云南边境,昔日敌我激烈交战的山脊、沟壑、林地,地雷、炮弹、手榴弹无处不在。30多年草木生长,雨浸风蚀,难以计数的爆炸物静静潜伏,吞噬一切进入禁区的生命。乡亲们夸张地形容:“蚂蚁爬进去,也被炸成粉。”

  多年来,很多乡亲炸伤、炸残、炸死也炸怕了,脚步离雷区越远越安心,杜富国和战友们的脚步,则向着乡亲远离的雷区,逆行。在山高坡陡的雷区,即使世界上最先进的扫雷设备也派不上用场,扫雷兵只能用探雷器扫、用手排。谁多排一颗雷,承受的危险就多一分。

杜富国搜排出1枚炮弹。杨萌 摄

  这个浅显的概率原理,任何扫雷兵都清楚,杜富国却总是让同组作业的战友退后,“让我来”。

  在马嘿雷场,战士唐世杰探到10多枚引信朝下、高度危险的火箭弹。杜富国照例让小唐退到安全地域观察,独自上前处理。整整一上午,杜富国厚如棉衣的防护服被汗水浸透。“只要有危险,他就要自己上。”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说。艾岩来到扫雷四队后,一直是杜富国带他作业,手把手教他排雷。艾岩记得自己第一次上雷场时,心里忐忑。杜富国让他踩着自己的脚印走。每次遇险情,杜富国都让他退到安全地域,自己独自上前处置。“他说‘让我来’,虽说是因为他技术好,更多的是不想让我冒险。”艾岩说。

杜富国在往雷场背运扫雷爆破筒。(陈杨 摄)

  在八里河东山某雷场,班长刘贵涛探到1枚罕见而危险的抛撒雷。没等刘贵涛行使职权命令杜富国撤,杜富国道:“班长,我来吧。”话未毕,人已匍匐到地雷前。

  “他就是这样,不管与上级还是下级同组作业,都“强词夺理”争着上、必须上。”杜富国负伤后,刘贵涛回忆这些细节,抹了泪:“他其实是不想让别人冒险,这成了他的习惯。”

  在战友们的叙述中,杜富国腼腆,话少。“让我来”,做的远比说的多。

  “对讲机里,大家呼叫他的名字最多。”扫雷四队队长李华健说,富国技术好,热心肠,哪有任务哪有他,哪有困难他在哪,“好像不知道累,战友们叫他‘雷场小马达’”。

  刚转业的原队长龙泉,听到杜富国负伤的消息很难过,“既意外,又不意外”。意外,是杜富国排雷技术好、心理素质好,“怎么会是他?”不意外,是因为杜富国排雷时总是“让我来”,经历的风险是其他战友的数倍。

  “他是我们扫雷兵的骄傲!”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说。

1 2 共2页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五十二·藏族姑娘向新时代...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4个硕士创“柿业”

    今年冬天,山西省孝义市兑镇镇产树原村的村民们一聊起“柿子”就开心得合不拢嘴,很难想象,几年前村里的柿子曾一度滞销,心灰意冷的柿农几乎都去了外地打工,“5角钱一斤都没人要,还不如烂在树上”。

  • 褚时健的“中国橙王”之路

    这可能是国内最知名的果园,褚橙的知名度已经不亚于90年代的红塔山香烟,老人如今仍然会来果园看看。90岁的褚时健又成为了“中国橙王”,他不甘老去,他一手养大褚橙,身后依附着如此多人的生计:家族的年轻人、上千名员工、热情的地方政府、来朝圣的商人、甚至从未相识的失意者。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