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章戎、谭鑫夫妇:夫妻双双转文职,比翼齐飞为强军-时代骄子-中工网

人物

时代骄子

苏章戎、谭鑫夫妇:夫妻双双转文职,比翼齐飞为强军

2018-08-08 10:30:54

夫妻双双转文职,火箭军工程大学现役军人苏章戎、谭鑫——

比翼齐飞为强军

  年年建军节,今年大不同。

  对于火箭军工程大学首批转改文职人员的苏章戎、谭鑫夫妇来讲,这一天的到来,就意味着要换下“卡其色”,着上“孔雀蓝”,心中虽有些不舍,但更多的还是期盼。这个暑假,他们安排了一次特别的寻根之旅,因为父母离开部队近20年了,苏章戎带着家人,重回父母工作奋斗过的大西北——喀什、和田、乌鲁木齐、伊犁等地。他们很欣慰:与父母不同的是,虽然换下戎装,但他们的军旅生涯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在强军兴军路上并肩同行。在今年的编制体制调整改革中,学校服务保障中心财务结算室会计师苏章戎和教研保障中心设施设备室助理工程师谭鑫,双双提出申请转改文职人员。

  “面对军改大潮,我们应该顺势而为。”苏章戎出生在军人家庭,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他坦言,选择转改文职人员,源于对部队的热爱与留恋。苏章戎选择转改时,身边曾有人劝他,何不再观望观望。然而,就在一些战友还在犹豫该不该转时,他已下定了决心:“我听从内心的声音,外界的一些说法并没有动摇我的选择。”

  苏章戎的父母都是军人,而且经历过军队改革。就在父亲2001年离开部队那年,苏章戎考上军事经济学院。在苏章戎家里,至今摆着一张父母与他在军校拍的全家福。

  母亲当年第一批转改文职干部,父亲第一批自主择业……有着近30年军龄的父母告诉他,服从组织安排,跟着部队不会错。因为军队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要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早选择早受益。

  对于妻子谭鑫而言,一开始并没有做好选择转改的准备,因为自己刚刚调正营不久,还想再奋斗几年,争取可以调个副团。

  论工作,苏章戎参加过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获得过原总部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拿到过火箭军某财务比武活动个人三等奖;谭鑫在基层部队时就担任过宣保股长,立过三等功。论选择,苏章戎所在岗位再干一年就符合自主择业要求;谭鑫可以选择转业,如果选择转改文职人员,就意味着要转岗……面对谁转谁不转、先转后转等问题,小两口曾发生过争执。

  当时,谭鑫曾一度想过“向后转”,多照顾家庭。一次,谭鑫鼓起勇气想做丈夫的工作,可看到苏章戎一次次凝视着桌上那张全家福,她欲言又止。苏章戎出生那年,父亲正好下边防任职,母亲进产房的那天,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是部队的医生、护士和战友给了母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所以父母在给他取名字时用了一个“戎”。谭鑫非常理解丈夫对军营的爱,也深知丈夫最难舍的莫过于分别。

  “转改后,待遇与军人没有多大差别,而且学校环境很好,文化底蕴也比较深厚,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益。作为女同志,选择转改文职人员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否则将来即使调了副团,仍然要面临转业,而选择计划安置就会离开学校,我们一家人或许会过上聚少离多的生活……”苏章戎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让谭鑫动了心。她了解每年干部转业安置工作,知道现在地方计划安置的压力比较大,更清楚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权衡利弊后,她决定与丈夫一起转改文职人员。

  一生芳华献军营,比翼齐飞为强军。转改后,苏章戎和往常一样,每天忙着学校各类经费的审核、结算、报销;谭鑫转到新的工作岗位后,着手新的教学设施设备报修系统招标、研发、制作……他们经常一起上下班,在熟悉的环境中与熟悉的同事相处,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丝毫没有懈怠放松。

  “把一生献给军营,支持改革强军,续圆此生军旅梦,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采访结束时,苏章戎、谭鑫夫妇对记者说。从他们眺望远方的眼神中,记者看到了他们对军营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苏新宇 本报特约记者 钟福明)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梁雨桐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这是老马同志,今年200岁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黄渤导演处女作野心并不在市场

    《一出好戏》讲述的是一群人意外遭遇海难,被迫流落荒岛求生,并直面一系列“人性”问题的故事。影片前半段有观众所期待的笑点,但越往后越能看出黄渤的强烈表达欲。接受采访时,黄渤也颇为诚恳地说:“从三字头迈入四十不惑,我这三年也没拍戏,大家可以算算我一年拍戏的票房能有多少,如果说《一出好戏》是冲着票房来的,那显得多拧巴?这部电影是我想拿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聊聊天,门槛和难度都更高一些、更有意义些。”

  • “二混子”陈磊:在知识的角落里嘻嘻哈哈

    知识本身是迷人的,不管是变幻诡谲的历史,还是高深莫测的科学,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但各种术语和大部头的厚书往往让人们望而却步。积累知识一定要板起面孔做老学究吗?不一定。以陈磊为代表的一批人在试图降低人们的阅读成本——浅尝辄止总比望而却步要好。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陈炳耀:“富三代”的创业路

      葛瑞博(Grab)是东南亚最大的网约车平台,业务遍布东南亚7个国家500多个城镇。回想起当初的创业,葛瑞博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炳耀认为是纯属偶然。

  • 对话马化腾 十问腾讯

      马化腾在深圳上大学时,常在校园里跑步。彼时若抬头望,既不会看到腾讯大厦、滨海大厦,也没有如今深圳高楼林立的天际线,校园外只有农田和农舍。唯一能预示一个商业帝国出现的,是他“那时脑子里充满了对外面商业世界的向往”。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