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骄子-正文
“我骄傲,我是‘杨根思连’的兵”(图)
//www.workercn.cn2017-10-12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杨根思连”官兵在演练中向前突击。王东辉/摄

  交代战士们写下遗书后,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杨根思连”连长王震命令全连官兵清点弹药和给养,做好战斗准备。联合国方面的情报显示,天亮后大批武装分子准备进攻联合国营地,血洗难民营,而中国维和步兵营是当时唯一的防御力量。

  那是2016年7月10日凌晨,南苏丹武装冲突不断升级。一面是装备坦克、步战车和直升机的武装分子,一面是近万名难民和2000多名联合国雇员,维和官兵决心誓死守卫阵地。

  “这里就是我们的小高岭!”王震对“杨根思连”的官兵们说。

  1950年11月29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的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上,连长杨根思带领一个排阻击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最后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和敌人同归于尽。

  从此,英勇顽强、血战到底成为“杨根思连”最具区分度的精神特质。“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句老连长叫响的口号至今仍在营区回荡。

  在南苏丹维和经历生死考验

  对“杨根思连”的官兵们来说,2016年7月10日是一个悲伤的日子。当地时间18时39分,一枚火箭弹击中正在执行难民营封控任务的105号步战车,李磊、杨树朋壮烈牺牲,5名战士不同程度受伤。

  在此之前,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爆发激烈交火,武装直升机在头顶上盘旋,不断有流弹飞进联合国营区,情况十分危急。

  “水电班的发电机旁打进两枚火箭弹,车场周围也落了炮弹,宿舍墙上有很多弹孔,子弹到处乱飞。”105号步战车驾驶员、四级军士长于明彬回忆。还有一发火箭弹命中炊事班营地,贯穿两个房间后爆炸,幸好屋内没人,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18时左右,营区外的枪声再次激烈起来。连长王震观察到,政府军两辆坦克正在从东向西机动。据他统计,这已经是冲突双方当天第5个波次的交火。

  突然,他听到一声火箭筒发射的声音,“头顶上一道黑线划过”,紧接着传来巨大的爆炸声。

  “连长,105号步战车被击中!”对讲机里很快传来报告。

  王震心急如焚,迅速冲过去查看情况。105号步战车冒出滚滚浓烟,几名伤员躺在地上浑身是血。流弹在身边嗖嗖地飞过,但没人弯着腰躲避,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把伤员送到了营区内的医院。

  当天夜里,两位战友牺牲的噩耗传来,“杨根思连”官兵陷入一片悲痛之中。然而,伴随噩耗到来的还有一条紧急情报:大批武装分子计划于天亮后进攻联合国营区,血洗难民营。

  接到情报后,中国维和步兵营连夜召开紧急作战会议,做好遭受攻击后全面反击的准备。凌晨4时,“杨根思连”也召集官兵进行作战部署,其中一项任务让班长林海明印象深刻。

  “连长命令我带领7名反坦克射手,构筑掩体,如果有装甲目标和有生力量进入联合国营地迅即歼灭。”林海明说,他们的阵地正面是营区北大门,也是武装分子进入营区的必经之路。

  “有撤退路线吗?”他问连长。

  “没有!我们的背后就是近万名难民和2000多名联合国雇员的安全,再也没有退路。”王震坚决地说,“希望你们像老连长一样,做到人在阵地在,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阵地上。”

  林海明记得,作战会议结束后,每一名战士都写了遗书,有的班照了合影,他和几名即将走上最前线的反坦克射手每人喝下两杯矿泉水,“算是壮行”,所有人都做好了战斗到底的准备。

  最终,武装分子并没有冲进联合国营区。冲突双方在营区外激战,好几枚炮弹在距离营区几十米外爆炸。但对于“杨根思连”的官兵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

  “60多年后,我们也能像老连长一样,为了完成任务不惜任何代价。”回忆起那次维和任务,林海明感慨地说。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