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黄松:一名典型的“后典型时代”
//www.workercn.cn2017-08-04来源: 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午饭后,第75集团军某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黄松点开微信朋友圈,一句评论跳入他的眼帘。

  黄松心里咯噔一下,他迅速点击回复:“命运只是借口,只有努力,一切才会好起来。”

  这条朋友圈是黄松读罢路遥的《人生》后有感而发的,而上面那条评论来自一名基层干部,他曾在黄松面前感慨工作不顺,书中主人公命运的坎坷,让他有些对号入座,遂如是留言。

  这并不是黄松第一次在网络上和战友们互动。他时常会发一发朋友圈,有对人生的感悟,也有转发的好文,而下面总会有一些战友的点赞和评论。在旅里,不论是机关干部还是基层官兵,都把他看作知心大哥,大家吐吐苦水、开开玩笑,黄松都尽量回复,有时还和大家交流探讨。

  第一眼看到黄松,戴着眼镜,干练利落——这也是黄松从指导员到教导员,从团政治处主任到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每一名接触他的官兵对他的第一印象。

  黄松曾被原四总部评为“全军优秀基层干部”。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接受过习主席亲切接见。交谈时,他语气谦和,笑声爽朗,若不是提前知道他的情况,很难发现他头上的典型“光环”。

  有人说,典型有时代性,终会湮没于历史的洪流。而熟悉黄松的人却清楚:“他做任何事都很认真,富有激情,从没感觉到他‘过气’了。”

  当聚光灯不再聚焦、当从电视画面中淡出、当报刊上名字不再出现,黄松的后典型成长之路,究竟又有着哪些故事?让我们走近黄松,感受一位先进典型的“后典型时代”。

  回归平淡

  激情不减

  “其实,参加完党的十八大由北京返回的那一刻,我就把荣誉全都封存了起来。”黄松开门见山地说。

  黄松快速把典型的光环埋藏了起来是因为他看得清楚,无论获得多大的荣誉,一切终会归于平静,等待自己的,更多的是挑战。

  “我的每一次职务变动,都是异地任职,地方换了,单位换了,领导也换了,从个人经验到客观环境,几乎都是从零开始,我把这些都当成对我的历练。”对于一路走来的经历,黄松态度从容。

  每次履新,都是一次挑战。不管怎样,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激情,从不气馁,这也让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有两件事给黄松留下过很深的印象。

  一件是他被破格提拔为教导员时,无意中听到个别人议论:“拔苗助长,拔出来的苗终究是没有生命力的……”

  另一件是当教导员不久,机关干部来调研。一下被问及全营官兵最近的思想动态,刚上任的黄松有点蒙。前来调研的机关干部只好客气地说了句:“你现在当教导员了嘛,不直接带兵,这也很正常。”

  两件事,两句话,如同两根针深深刺痛了黄松。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放下身段,融入基层。黄松认定了的事从不会有半点懈怠。训练场、俱乐部、图书室、寝室,经常能看到他与官兵交流的画面,有时他干脆打着铺盖卷住进班排,与官兵吃住在一起。官兵在干啥、想啥,很快他心里就有了谱。

  当指导员时,黄松就是出了名的“思想活、点子多”。当教导员后,他也天天琢磨怎样让营里的政治工作活跃起来。

  他把大学生士兵集中起来组建“党的理论宣讲班”,让他们先把理论理解透,再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其他战友听;开展“道德考核场”活动,让官兵在比拼中自觉遵规守纪;在全营组织“兴趣社团”,张贴海报让官兵自愿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每月让各连轮流组织一场文艺晚会在全营表演,活跃气氛的同时又给了官兵展示才艺的平台……

  上任教导员不到半年,这个与战士朝夕相处、带兵方法新颖的教导员很快得到了官兵的认可,民主测评排名也从开始“尴尬”的位置上升到了前列。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