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基建工程兵建设拓荒者
//www.workercn.cn2017-07-28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关于基建工程兵

  基建工程兵,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是陆军的一个兵种。自1966年8月1日开始组建,直至1983年11月基建工程兵领导机构被撤销,这支部队只存在了17年,是我军保留时间最短的兵种。虽然只有十余年的历史,但基建工程兵却与当时我国的时局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一方面,上个世纪6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大量的基础设施亟须建设,同时国际局势仍旧动荡,战备工程迫在眉睫。但随着建设任务越来越重,原有的基本建设队伍却面临年龄大、拖累重、机动差的种种问题,难以满足需要。而另一方面,“文革”即将开始,不少学校开始停学、工厂停工,商店也停止营业,导致国内当时的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在这种情况下,时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的谷牧向周恩来提出了一个问题。“工厂停工可以复工,学校停课可以复课,但基本建设要是停了,那可几十年都恢复不了”。并坚定表达了他的观点:“基础建设绝对不能停”。

  人们常说一句话,“遇到困难找解放军”,谷牧的想法也是要靠部队解决燃眉之急。随即他向周恩来提出了要建立一支搞基本建设部队的构想。谷牧的建议引起了周恩来的高度重视,并以报告的形式交到了毛泽东手中,毛泽东也表示支持。

  1966年8月,中央决定将其直属的部分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使其成为一个职业化的施工队伍。从成立之初,部队就按照“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使命,既能建设家园,又可保卫祖国。到1979年年底,基建工程兵共辖有10个军级或相当于军级建制的指挥部、32个师级或相当于师级建制的支队、5所技术学校、150多个大队或团,总人数最多时接近50万人。

  代表人物

  姚虎成

  (1950年生于陕西城固县,1971年1月成为一名基建工程兵。)

  入伍后,部队正修莲(沱)宜(昌)公路,姚虎成干起活来不要命。初春在河里捞沙,别人换班他不换,一天足足干8小时。他还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年春,姚虎成所在部队到海拔3500米的哈希勒根冰大坂上开隧道。这里高山缺氧,气候寒冷,到处是两三米深的雪,部队生活艰苦,施工条件差,运输十分困难。同年4月9日,这一天风雪很大,姚虎成一会儿和大家铺石垫路,一会儿又站在一米多深的雪里指挥推土机铲雪推碴。中午12点40分左右,正当他们快要推完最后几堆积雪的时候,忽然听到沙沙声,1万多立方米的冰雪从山上倾泻下来,朝着推土机劈头盖脑地压来。经抢救,两名推土机手脱险,姚虎成因伤势过重,光荣牺牲。1979年2月20日,中央军委授予姚虎成“雷锋式好干部”的光荣称号。

  任正非

  (1944年生于贵州镇宁县,1974年入伍成为基建工程兵一员。)

  任正非应征入伍后从事辽阳化纤总厂的建设与发展,先后担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所长。他在“文革”中坚持刻苦学习,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填补多项国家空白。因突出贡献,任正非还出席了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和1982年的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3年基建工程兵机构撤销后,任正非复员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1987年,任正非创立华为公司。

  今年1月,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组织拍摄的文献纪录片《激情燃烧的记忆——我们是光荣的基建工程兵》在深圳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在会上播放的宣传短片中,基建工程兵出身的任正非回忆了在部队的生活。“基建工程兵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敢于担当,不论社会怎么发展,基建工程兵的精神都不过时。”任正非说道。

  代表工程

  北京地铁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央出于备战的考虑要在北京修建地下铁,并提出了“适应军事的需要,同时兼顾城市交通”和“地上服从地下,交通服从战备”的建设方针。1965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铁道兵参加北京地铁工程建设。一期工程东起北京站西至苹果园站,1965年7月1日正式开工,1971年1月正式运营。

  1970年中央决定北京地铁二期工程施工力量仍由铁道兵统一领导,197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担负北京地下铁道施工的铁道兵部队,改编为基建工程兵,归国家建委建制。二期工程建设中,遇到拆迁问题战士们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改进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拆迁面积,还主动承担拆迁任务。如在鼓楼站西南出入口,需要拆迁双寺小学的教室,为了保证学生正常上课,又能使西南出入口尽快开工,战士们主动承担了5幢活动房的搭建,并全部承担了5幢教室和传达室等新建任务,使该工点10天时间就创造了开工条件。

  1981年底,地铁二期工程施工任务基本完成,1984年9月20日起由地铁公司进行试运营。

  毛主席纪念堂

  1976年10月,中央作出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基建工程兵作为骨干力量,先后有1.8万余名指战员参与了纪念堂的设计和施工全过程。

  工程施工采取会战的方式进行,组成了以李瑞环为总指挥的现场指挥部,下设若干个分指挥部。战士们集中机械设备,精心组织会战,提前1个月完成土方开挖任务,为后续工序赢得了时间。纪念堂西段地下工程由于受条件限制,不能全面展开施工。与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后,决定集中兵力突击风道,连续作业灌注了两段底板垫层,为下一步施工创造了条件。

  1977年1月15日紧靠人民大会堂一侧开始施工,从土方开挖、结构到加强层施工只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战士们克服了地下管网施工不便等困难,保证了3月底完工。基建工程兵还担负起地下排水系统安装任务,铸铁管总长400多米、重10多吨,全部靠人工运进洞内。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举行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

  ■记者手记

  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曾在大部分时间里遥遥领先于西方,但此后逐渐被拉开距离。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新中国成立后,尤其伴随着改革开放,仅仅几十年时间,中国就大踏步地赶了上来。在“中国奇迹”震惊世界的背后,有着数不清的贡献者,基建工程兵就是其中之一。

  30年前,一群身着军装的年轻人奔赴祖国大江南北,他们有的穿行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寻找水源,有的在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修建工厂,还有的在北京奋力挖掘隧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数十万基建工程兵无怨无悔,将他们的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战略。

  基建工程兵虽已被撤销30余年,但他们辉煌的战绩赫然于世。历史证明,他们是国家基本建设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突击队,更是为百姓造福的“挖井人”。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黄晓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