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谭德才:不当老板当村官
//www.workercn.cn2017-07-20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不当老板当村官

——记优秀共产党员谭德才(上)

  做了18年社长、当了13年“村官”,2013年“解甲归田”后又带头成立中药材种养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继续带领村民探索高寒山区脱贫致富新路……

  这个人就是谭德才。

  30多年来,尽管身份在变,岗位在变,可他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痴心不变,为群众谋利益的步伐不停;虽然已经64岁了,但在谭德才心里,“让乡亲们都富裕起来”仍然是孜孜以求的目标。

  致富能人“谭二哥”

  1953年11月,谭德才出生于永善县茂林镇甘杉村谭家营村民小组。该村平均海拔3200多米,以种植洋芋、荞子、燕麦为主,是永善县高寒冷凉特困村。谭德才是乡亲们公认的能工巧匠、致富能人,因在弟兄三人中排行老二,和他年龄相差不大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谭二哥”。

  “谭二哥学什么会什么,做什么成什么。”虽然手巧,但文化偏低,于是谭德才潜心学习传统实用技术和手艺。谭德才木工、石工、篾工、泥工样样精通,不管是桌子板凳,还是木床门窗,只要看一眼他就能做出来,用竹编的簸箕可以装豆浆,在石头上雕刻的图案栩栩如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大部分村民还在为填饱肚子发愁时,他已带头搞起了建筑、办起了养鸡场,成为村里响当当的致富能人。

  1988年,怀揣淘金梦的谭德才第一次走出大山,到昭阳区新民镇承包瓦窑烧瓦。别人烧出来的是红瓦,他烧出来的是青瓦,买瓦的人排着长队等候。

  圆了“老板梦”的谭德才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他看到昭通城郊新民村群众晚上可以收看黑白电视,而家乡的夜晚到处黑洞洞的。作为群众推选出来的生产合作社社长,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照这样继续干下去,自己一年挣个四五万元不成问题,可他深知自己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都富了才对得起乡亲的信任。谭德才做出了人生中的重大决定:回到谭家营,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摆脱贫困的路子。

  就这样,1989年,在昭阳区新民镇已经生活一年多且小有名气的“谭老板”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村子里,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梦想从此在他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一心一意拔穷根

  合作社社长不是官,但在谭家营村民眼里,社长就是他们的 “村官”。

  不当老板当“村官”,回村后谭德才成了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1991年,他根据谭家营的实际情况,把谭家营社劳力抽出一半成立“合心致富组”,由他带着出去找活干,剩下的劳力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乡亲们不管从事农业生产还是跟他外出干活,所有人都按工时记分,年底根据工分多少进行统一分配。

  在他的带领下,谭家营群众白手起家,当年外出承包人畜饮水工程,集体收入3500元。谭德才没有把这笔钱进行分配,而是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

  1992年,谭德才又带领大家到邻乡的莲峰林场承包荒山造林,一干就是5年,累计造林3万多亩,队伍由原来的30人壮大到60人,收入由6万多元增加到20多万元。

  外出造林,富了群众,壮大了集体经济。1993年,除现金分配外,谭家营社里的公共积累有6万多元,固定资产8万多元,人均纯收入436.78元,比1990年增加325.63元,增长393%,人均有粮389.5公斤,比1990年翻一番。社里还用提取的积累2万元把谭家营小学翻修成当地一流的学校。

  在谭德才的带领下,谭家营社成了茂林镇有名的富裕村。

  1994年,谭德才双喜临门。7月1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8月,原茂林乡党委研究决定招聘他到乡能源办公室抓节煤改灶和沼气池建设工作。

  这两项技术,1988年谭德才就接受过培训,乡里要他干本行让他喜出望外。但舍不下渴望脱贫致富的乡亲们,他放弃到乡里发展,留下来与大家共同奋斗。

  莲峰造林结束后,谭德才组建了谭家营建筑工程队,并建起了一个养殖规模达1000多只乌骨鸡的森林养殖场和一个砂石料厂。

  正当谭德才带领谭家营社乡亲们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2000年,甘杉村改选村干部,村民们把目光投向了既是致富能人,又公正无私的谭德才身上。当时,谭德才个人年纯收入已达4万多元,要选他当一名月薪只有295元的村主任他愿干吗?马仕才、刘敬富、朱德发、马仕禄、李文才等十几个村民多次来到谭德才家与他彻夜长谈,希望他出任村主任带领全村群众共闯致富路。

  “村民们的期盼不也是自己的梦想吗,眼睛不能只盯着谭家营社,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共产党员的职责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2000年8月,谭德才高票当选甘杉村主任,开始了他真正的“村官”生涯。

  短评

  精准脱贫的榜样

  不当老板当村官、离任不离富民岗。 30多年来,从匠人到社长,从村支书到理事长,谭德才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让乡亲们都富起来”。

  从谭德才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人、当代村官难能可贵的高尚情操。他舍小家顾大家,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托起村民共同富裕的梦想,用必胜的信念追求共同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蔡侯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