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一位知识分子的“长征”(图)
//www.workercn.cn2017-07-13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黄大年常把人生比作战场,把自己当作战士,为什么?

  这要从他家里的一把刀说起。

  20世纪80年代,从原长春地质学院毕业的黄大年新婚,一个在军工厂工作的朋友用废钢给他磨制了一把刀,作为贺礼。刀刃极锋利,简直削铁如泥。黄大年一直珍藏,说“像极了自己”。

  朋友们知道,黄大年虽是一介书生,但心中始终有一个“英雄梦”。

  他向往英雄的豪气干云。

  中学时代,在贵港中学,他的同学很多是广州军区塔山守备英雄团野战部队的子弟。每天同学们聚在一起,神往的是以一敌十的战斗英雄,吟诵的是“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直到几十年过去了,黄大年仍然走路咚咚响、讲话嘎嘣脆。

  他倾慕英雄的壮怀激烈。

  在海外工作期间,有一次他和好友孙伟两家一起回国到长白山旅行,回程路上,孙伟不经意提起:“这附近不远就是靖宇县了。”“那我一定要去看看!”当即,黄大年改变行程,拉着两家人直奔杨靖宇将军的牺牲地。孙伟记得,在那里,他看了很久很久。

  黄大年的英雄梦渗透在每一个项目中。

  在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启动伊始,他效法军事演习,提出“红蓝军”对阵的思路——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装备平台,对照着自主研发原创装备,时时参照。

  他在主持项目中严格执行军事化管理——引入世界先进的管理软件系统,把项目进度严格分割到每季度、每月甚至每天,每晚11点他必检查,谁偷懒谁勤奋,一清二楚,任何人都拖延不得。

  他的英雄梦澎湃着热血,有时执着得不禁令人莞尔。

  有一年,黄大年与妻子和助手团队赴欧洲讲学。会场外,是一片社区健身场地。“大年,你也很久没抽时间运动了,这会儿趁着没事儿,就在这儿锻炼锻炼吧。”妻子拉着他的手,就往场地上走。“算了,赶紧走吧。”黄大年瞥了一眼场地,扭头就走,妻子和秘书追都追不上。后来,在开会间隙,黄大年偷偷对秘书说,“不是我不想动动,但场地上那么多外国人,人家做十个俯卧撑,我就能做五个,咱绝不能给中国人丢人哪!”

  “知识分子无论放到哪里,都会发光”

  这个一身热血的汉子,在他人眼里,同时也是一个“完美、纯粹的知识分子”。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田梅……许多与他相熟的科学家在记者面前,都对黄大年不吝以这样的赞美。

  知识分子何为?“知识分子的职责是守护人类的基本精神价值,努力使社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哲学家周国平曾这样说。

  黄大年的父母是广西地质学校的教师,从小给他讲钱学森、李四光的故事,在父母的描述中,他们“性格坚韧”“是民族的脊梁”。

  在乡村“五七”中学就读时,学校老师里有很多是“下放”的“大知识分子”,在黄大年的回忆中,他们“认真、不苟言笑、忍辱负重却爱才、惜才”。

  “是他们让我懂得了,知识分子无论放在哪里,都会发光。”他说。

  在黄大年办公室,办公桌后面习惯并排摆着两把椅子,学生或访客来了,他不会让他们坐到桌子对面,而是挨着他坐下,真正促膝谈话。在外开会交流,遇到场地紧张,他会优先把沙发让给别的专家,自己则寻个小板凳,甚至径直坐在地板上。

  对于新回国的人才,他格外关心。“你嫂子回英国了,你把我的车开走一台吧,这样你生活会非常方便。”2016年5月郭旭光博士回国探亲,仅见过三次面的黄大年就这样对他说,让他感喟至今,“像兄弟一样”。

  2010年,吉林大学启动“名师班主任计划”,设立“李四光班”。

  黄忠民想到了黄大年,但心里也在打鼓:承担着数亿元的重大项目,他哪有时间来当本科生的班主任?他只试探性地一问,黄大年没有半分犹豫,“我非常愿意”。

  学生们幸福了:搞地质研究需要大型复杂在线软件,黄大年马上自掏腰包给全班24名学生每人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实验室和科研平台都位于大楼的顶层,冬天冷,夏天热,黄大年自费给每个房间配备了电风扇和电暖气;夏天怕学生们中暑,他嘱咐妻子给学生们煮绿豆汤;雾霾天的时候,他给学生们准备防霾口罩;学生没钱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路费全部由他支付;学生深夜还在微信群里“冒泡”,他还赶紧叮嘱“要早点睡觉”。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倚在床上打着点滴,让学生们轮流来病房,为他们答疑;他记挂着团队里的姚永明要参评副教授,硬是用颤抖的手,歪歪扭扭地写下一段推荐语。

  他不在意自己,却爱惜这些青年才俊。“如今,中国正努力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而这段并不平坦的进程需要几代人去完成。如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让文化与智慧长久地传承下去,值得每个人思考。”

  7年间,他指导了44名研究生,其中1人获得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1人获教育部博士学术新人奖,3人获吉林大学研究生优异成绩最高奖“李四光奖”,1人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8人获国家奖学金。

  黄大年生前曾对记者说:“我的生活很简单,够用就好,我的钱用在哪里?都用在学生身上。”他去世后,很多人想不到,享受“千人计划”近百万元年薪的黄大年,所有账户加起来的存款,只有几十万元。

  “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

  “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

  2017年1月1日。病房里,手术后18天的黄大年手臂上插满了管子,在青年教师焦健的帮助下,认真地收听着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前一天晚上,他已经托护士把这段视频录下来,拷贝进电脑里,看了好几遍。

  听着讲话,黄大年显得有些激动,他猛地深吸一口气,用沙哑的声音对焦健说:“国家对科技创新这么重视……我高兴……你们都要准备好,加油干啊……”

  黄大年口中的“你们”,既有年轻的科研后辈,更有和他一样的知识分子中坚——“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在中国做科学,玩命去干,不是我一个人!”

  在记者采访的海归专家中,很多人与黄大年因“千人计划”联谊会而相识,因为各自都十分忙碌,他们甚至没有和黄大年单独吃过一次饭,即使谈话也总共加起来只有几小时,但大家在一起却心有灵犀,“我们回国的选择是一样的,对国家发展的想法是一样的,对事业的拼搏是一样的,哪怕只是寥寥数语、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我们是一群立志报国的人!”

  于平说,原以为黄大年走了,大家就散了,没想到,大家还在,都在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一批和黄大年一样的海归专家正在努力把黄大年一手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部完善下去。黄大年的学生有的已经留校,一口气承担了好几个项目,要把老师的事业完成。还有更多的学生出国深造,他们没有忘记向老师许下的诺言:“出去一定要回来,回来一定要报国”。他们将成为中国地探学的生力军。

  黄大年曾说,自己的偶像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对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这是黄大年当年写在入党志愿书中的誓言。

  这是一个战士的誓言。

  一生无悔。

  (本报记者 杨舒 鲍盛华)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