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传奇人生
//www.workercn.cn2017-07-10来源: 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 4痴翁之梦 —

  越是危险的试验,越需要沉着冷静。我要和大家一起参加极限深潜试验。 ——黄旭华

  黄燕妮的“理想”

  1976年,黄燕妮19岁,三妹黄峻3岁。研究所搬至武汉,她们也来到长江边。

  动乱年代,黄旭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科研,也鼓励孩子不要放弃自我学习。此前,黄燕妮在工地上筛沙、搬砖……

  1980年,武昌地区统一招考,该研究所有三个名额,黄燕妮果断报名,顺利考入研究所工作。

  小时候,黄燕妮在父亲书桌下塞了一个小板凳,坐上小板凳她就畅想,长大跟爸爸一起工作,这样就能天天看到爸爸。

  黄燕妮实现了“理想”的前一半,但没办法实现后一半。

  1983年,黄旭华被任命为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他更忙了。

  花甲痴翁探龙宫

  核潜艇只有深深地隐蔽在海洋中,才能对敌人产生真正的威慑。

  1988年初,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将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开展深潜试验。这艘从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造出来的艇,能闯过首次极限深潜大关吗?

  这是一次极危险的试验。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失事,160多人葬身海底。

  眼看着深潜日期一天天临近,参试人员的思想包袱越来越重。“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还有人写下了遗书……

  无奈之下,艇长、政委向黄旭华求助。第二天,黄旭华带着尤庆文等设计人员和战士们座谈——

  对深潜,我很有信心!我们准备了两年,一丝不苟。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研制单位都反复检查,签字确认,确保万无一失。

  对深潜,我也有担心!是不是绝对没有一点疏忽、没有一点漏洞?是不是还有哪些超出知识之外的潜在危险?我们没有经验,这是我最担心的。

  越是危险的试验,越需要沉着冷静。我要和大家一起参加极限深潜试验。我们要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样威武雄壮、充满信心的进行曲,去把试验数据成功拿回来!

  试验当天,天公作美。五级偏东风,浪高一米多,是南海难得的好天气。

  100米、200米……一个深度一个深度地潜下去。一百多名参试人员全神贯注,坚守在各自岗位上。

  设备运转声、艇长传令声、艇员回报声和技术人员测试报告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曲奏鸣曲。

  接近极限深度时,一米一米地下潜。“咔哒、咔哒——”寂静的深海中,巨大的水压压迫舰体发出声响,惊心动魄。黄旭华镇定自若,在听取各项实测数据的报告后,他果断指挥:“继续下潜!”

  试验成功了,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

  黄旭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核潜艇《快报》上即兴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而他也成为总设计师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世界第一人。

  隐姓埋名三十载

  黄燕妮印象中,父亲不轻易流露感情却很重感情。接受采访时,黄旭华讲到自己的母亲,声音突然哽咽,泪水夺眶而出——

  1987年,广东海丰一户普通人家收到一件从武汉寄来的邮件。寄件人是黄旭华,收件人是他的母亲。

  信中是一本《文汇月刊》,其中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比较详细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

  这么多年,父母、兄弟姐妹不断去信,问黄旭华在做什么工作,他始终闭口不答复。

  整篇文章,只提了黄总设计师,没有具体名字,却提了他的爱人李世英。

  这个黄总设计师,不就是30年没有回过老家、被弟妹们误解为忘了父母的不孝儿子吗!

  三儿,你在什么单位上班?做什么工作?

  三儿,父亲和二哥病重、去世,为什么没赶回来?

  三儿,母亲老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回来看看?

  心中郁积多年的问号,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被一个个拉直。老母亲召集子孙,只说了一句话: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知儿莫若母!母亲这句话传到黄旭华的耳中,黄旭华哭了。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30年后再相见,64岁的黄旭华已双鬓斑白。

  30年了!为了理想信念,黄旭华“斩断”与家乡亲人的联系,将牵挂深深地埋藏心底。

  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理解的?黄旭华回答: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此生无怨无悔

  因配合采访需要,44岁的三女儿黄峻,第一次走进父亲的办公室。

  父亲办公桌的玻璃下,有一张彩色照片。照片上,父亲一身正装,站在舞台中央,他精神抖擞,豪情万丈地指挥着大合唱。

  这是2006年10月19日单位的文艺晚会。这也是黄峻从小熟悉的生活中的父亲。

  喜爱音乐的黄旭华,现在终于有更多时间拾起他的所爱,也有更多时间和家人相处了。他将大学时代自己翻译的资料,送给小外孙。在他的感召下,小外孙勤奋好学,今年被保送清华大学。

  去年10月,黄旭华走进央视《开讲啦》。节目现场,黄旭华目光深邃,话音铿锵——

  我们国家核潜艇战线的广大员工,呕心沥血,淡泊名利,隐姓埋名,他们奉献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还奉献了终生。

  如果你们要问他们,这一生有何感想,他们会自豪地说,这一生没有虚度。

  再问他们,你们对此生有何评述,他们会说,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此生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

  “如果一切重来,还愿意隐姓埋名30年研制核潜艇吗?”日前的采访中,记者问。“不会变。科学报国是我的梦想!党把研制核潜艇的任务交给我,让我有机会实现梦想,兑现入党时的誓言,我就要为党和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黄旭华答。

  满头华发又何妨!记者仿佛又看到,那战火中立志报国的少年郎。

  记者手记

  采访黄旭华院士的这一周,记者一直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感染着。

  奉献不一定是轰轰烈烈,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用汗水、青春乃至生命,报效祖国。

  万里星空,海疆辽阔,还有无数的黄旭华坚守岗位,为我们负重前行。他们用毕生的信念与奋斗,将炽热的“中国心”镌刻在民族的百年战舰史册,镌刻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

  致敬!民族的脊梁!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