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从博士生到“博士兵”
//www.workercn.cn2017-06-07来源: 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2011年7月,从中科院博士毕业后,我收到了来自国内外数家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的工作邀请。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国防科大理学院正准备开展离子光频标方向研究,急需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决定去参加应聘。面试时,时任系主任袁建民教授对我说:“小刘,光频标是目前最精确的时间频率测量工具,对于提升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们的研究才刚起步,但应用前景一片光明。”面对这个基础几乎为“零”的潜力项目,为了心中那个军旅梦,我毅然选择了国防科大。

  “硕士、博士,在军校首先是一名战士。”严格的岗前集训,给我打上了深深的军旅烙印。正当我摩拳擦掌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时,却遭遇了“水土不服”——管理模式不习惯、科研事项不熟悉……迷茫的我像只无头苍蝇,迟迟进入不了工作状态。就在此时,教研室领导找我谈心,帮我卸下了心理包袱:“你刚来,不适应很正常,就像机器的新部件一样,磨合一段时间就好了。”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逐渐适应了军校的工作环境,并跟随团队投入到194纳米可调谐深紫外连续激光研制中。当时,国内外仅有少数科研机构进行相关研究,没有生产厂家,更别提详细的参考数据了。我们只能在寥寥几篇描述其工作原理的文献中摸索具体的实验方案。

  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一边开展理论研究,一边向国内外相关单位请教,终于拿出了实验方案。然而这个方案投入使用后,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几个月很快过去了,虽然我们加班加点工作,但是仍然没找到突破口,这令大家苦闷不已。这时,团队负责人邹宏新鼓励我们:“搞科研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时,唯有咬牙坚持,才可能获得成功。”他百折不挠的科研态度深深触动了整个团队。大家迅速调整好状态,集中精力攻关。在项目验收前半个月,我们找到了症结所在,经过相应调整,194纳米可调谐深紫外连续激光终于“露脸”了。

  科研上的突破让我们信心倍增。团队开始尝试汞离子的俘获与信号探测,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研制的光频标系统之一。几经调试,结果不尽如人意,整整半年,研究止步不前。

  眼看着验收时间一天天迫近,大家都很焦急,却无计可施。“同志们,不能再等了,好不容易走到今天这一步,不能轻易放弃,哪怕再苦再累,也要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在一次深夜召开的技术讨论会上,邹宏新的话掷地有声。

  第二天7点刚过,团队所有成员不约而同来到实验室,投入到“决战”中。失败,调试,再失败,再调试……整整两个月,大家夜以继日反复修改实验方案,最后采用辅助离子调试离子阱的方法,在实验中成功实现了汞离子俘获与信号探测,最终顺利通过了专家测试和阶段性验收。

  近年来,学院愈发重视基础学科研究,开辟了多个新的学科方向,我所在的物理学科更是迈入世界一流行列。在国防科大,我实现了从一名博士生到“博士兵”的转变,成为学院第一个晋升副研究员的文职人员。行走在科研强军的道路上,我时刻提醒自己:虽然不穿军装,但我也是强军事业的一分子,这里就是我干事创业的地方。

  (国防科大理学院副研究员 刘曲 特约记者李治、通讯员雷雯整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