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歼8II飞机总设计师顾诵芬:造出属于中国人的“争气机”
//www.workercn.cn2017-05-04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这是顾诵芬院士手持歼8II飞机模型的肖像照片(4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记者胡喆)在“一穷二白”背景下,设计出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冒生命危险亲乘战机三上蓝天,只为弄清飞机设计问题;“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他以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捧出了我国喷气式飞机设计和空气动力学研究的累累硕果……

  载誉无数、却又从不居功。一路走来一路歌,一生立志让中国人自己拥有“有底气、能争气”的飞机:他就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歼8II飞机总设计师——顾诵芬。

  “一张白纸”干出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

  时至今日,87岁高龄的顾诵芬回忆起当年与飞机结下的不解之缘。1940年,在民族危亡、外敌侵略之际,10岁的顾诵芬收到叔叔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一个航模,“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顾诵芬介绍,自己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沉浸在了飞机的世界中。

  而在战争时期,空袭和轰炸,更让年幼的顾诵芬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曾暗暗发誓:“一定要搞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带着这颗种子,顾诵芬从青葱年少到意气风发,从黄浦江畔前往冰雪北国。

  1956年8月,原航空工业局在沈阳112厂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这支荟萃着新中国最优秀飞机设计师的队伍中,顾诵芬承担了气动组组长的职务。

  为解决机身采用两侧进气的难题,顾诵芬把所能搜集到的全部信息加以消化、梳理、汇总,最终形成可以进行气动力设计计算的一套方法,圆满完成了翼型、翼身组合型式选择与计算、进气道参数确定和总体设计所需数据的计算。

  一勤天下无难事。顾诵芬与军工专家们一起,利用当时仅有的、从没在工程中应用过的风洞,边摸索、边试验,最终取得了理想的结果。据顾诵芬回忆,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白天下班后,他还得带着同事一道去医院收集废针头,焊接在铜管上,组成模型……

  1958年7月26日,歼教1飞机在沈阳首飞成功。顾诵芬在几乎是一张白纸的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创建了属于中国人的气动力设计方法,也在应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为了给飞机找问题,亲乘战机三上蓝天

  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实现首飞。但在随后的飞行试验中,飞机出现强烈振动,这让所有参研人员都悬起了一颗心。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顾诵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乘坐歼教6飞机上天,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观察振动情况!

  据当时驾驶飞机的试飞员鹿鸣东回忆:“顾总那会儿已是年近半百的人,却丝毫不顾过载对身体带来的影响和潜在的坠机风险,毅然亲自带着望远镜、照相机,在万米高空观察拍摄飞机的动态,这让所有在场的同志都十分震撼和感动。”

  与顾诵芬亦师亦友的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当时也见证了这一“壮举”。据李天回忆,由于顾总的另一位师长——歼8飞机首任总设计师黄志千逝于空难,顾总的夫人江泽菲曾和他有一个约定:不再乘坐飞机。这并不是出于对飞机安全的不信任,而是不忍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

  这次,顾诵芬要登上的还不是民用大飞机,而是风险更高的战斗机!所以他必须瞒着妻子、瞒着家中每一位亲人。顾诵芬本人坦言,当时也来不及想这么多。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正是源于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观察和大胆尝试,顾诵芬最终和团队一同解决了气流严重分流的问题,并亲自做了对飞机后机身整流包皮的修形设计,彻底排除了飞机跨声速抖振的现象。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