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张恩和:他的心中充满动力(图)
//www.workercn.cn2017-01-1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他的心中充满动力
——追忆“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

  张恩和(左二)工作照。 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航空发动机,是飞行器的心脏,因为它集成了现代工业最先进的技术成果,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的极致体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航空发动机独立研制国。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这段中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历史,也是“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为之奋斗的一生,他带领我国航空发动机实现了由中等推力到大推力、由涡喷发动机到涡扇发动机、由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跨越。这位怀揣着“中国心、动力梦”的科学巨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航空动力事业奔忙。

  较真的老爷子: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研制发动机

  在张恩和同事的记忆里,真正看到张恩和落泪只有一次,就是在装有“太行”发动机的飞机首飞成功的时候,飞行员安全地从飞机上走下来对他说“发动机挺好的”,张恩和抱着飞行员哭了。

  让这样一个感情内敛的东北汉子落泪的,是“太行”18年危难重重的研制历程,更是航空中国心得以一飞冲天的自豪与激动。

  张恩和的动力梦开始得很顺理成章。从小到大一直是尖子生的他,到了大学被选拔去了最难的发动机设计专业,毕业后到空军部队锻炼一年后,于1965年分配到中国航发动力所开始航空发动机设计生涯。部队的经历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不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无法真正自主掌控飞机的性能,无法真正捍卫中国辽阔的土地。

  一到动力所,张恩和就马上投入到涡扇6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中,随后又参与了多个发动机型号的设计工作。他一面进行发动机设计、总装、分解、调试、排故的实践,一面学习先进技术、关注国外先进发动机设计特点和发展动向。为了向航空发动机更高的技术领域进军,张恩和在1981年到美国纽约理工学院留学进修。学成后,拒绝了为他准备的实验室和房产,张恩和毅然回国扎进了设计所的研究工作中。

  “飞机研制,动力先行”,这句行话说明了航空发动机之于飞机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航空发动机研制周期之长、系统之复杂,很多航空人干了一辈子也没干成一个型号。在没有任何技术和经验可以借鉴且财力、时间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 1991年,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张恩和挑起了“太行”总师的担子,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此后的日子“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干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不只是设计出来的,更是试验出来的,设计制造出来后还要做大量的试验进行验证。每一次试验,张恩和都必然到场;每一个数据,他都了如指掌。“零下20多摄氏度,老爷子跟我们一起在外场听发动机声音”“60多岁还在装配架上爬上爬下,半夜一起分析数据排故”……回忆起张恩和,同事们脑海里都是这样的画面。有一次,为了验证发动机是否符合装机要求,张恩和爬上2米多高的试验台,把附件一个个地摆上去,因为太过专注手里的活儿,一个踩空摔了下来,脑袋磕到零件,血流不止,当场昏迷。而当他醒来后却仿佛不知疼痛一样,第一句话问的就是发动机。

  对待技术问题,张恩和十分“较真”。在一次常规的低温试验中,为了等到合适的温度,当时60多岁的张恩和坚持在寒冷的厂房里和大家一直等到早上5点,为了达到低温要求,他不时地去查看室外温度计,还一遍遍地给气象站打电话询问最低温度何时达到。“大半夜的,气象站的人后来都烦得不行了。”同事笑说,但正是张恩和的言传身教,大家才明白,试验差一点也不行,必须较真到底。

  这份较真也是对实事求是的坚持。在“太行”研制过程中,很多人建议把发动机推力提升到一个高水平的状态,但张恩和认为当时很难达到,他根据研制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合理的推力水平,并达到了目标,为当时的型号研制节约了时间、打下了基础。而高推力指标直到10年后技术水平逐渐成熟,才完全实现。

  大将之风:把天大的事都装在心里

  “太行”是山,在同事眼里,张恩和也如山一样,沉稳镇定,什么事儿到他这儿都能迎刃而解。他不仅技术过硬,更是掌握全局、运筹帷幄的“帅才”。“只要老爷子在场,哪怕只看到个背影心里也踏实。”同事们说。

  从“太行”发动机研制开始,参研单位多达40余家厂所,张恩和倡导大家一起干、比着干,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创新的激情和活力,争相采取新方法、新工艺攻克难关。

  “他把天大的事都装在自己心里,扛在自己肩上。十来万人一起研制发动机,问题千头万绪,他从战略上看问题,把大家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心无旁骛专注于自己手中的任务。”张恩和的同学、同事,动力所原副总师刘国玉动情地说。

  大家清晰地记得,张恩和一次果断的决策,将面临下马危机的“太行”挽救回来。原本配装“太行”发动机的国产新型飞机有了国外成熟的发动机配装试飞,如果找不到其他合适的飞行平台,型号就要下马,这一倾注了大家青春的研发事业就意味着失败。张恩和果断提出选择以一架我国引进的成熟飞机作为“太行”飞行平台。由于发动机结构和流量与飞机原发动机都不同,必须要改动调整后才能装载。张恩和天天在装配厂房,指挥大家一点一点组装调整,最后成功让“太行”匹配上了飞机。

  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有很多这样惊心动魄的瞬间,动力所的员工们经常被张恩和面临危机时表现出的大将之风所折服。动力所技师杨军回忆,在一次试验中,他发现滑油漏了,如果滑油漏光发动机就会烧毁,他慌张地停下了手中的操作,这时候从背后伸来一双有力的手臂按住他的肩膀,张恩和低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问题不大,继续。” “如果当时停下来这个试验就得等到明年再做,进度就耽搁了,张总一句话给我定了心,试验成功后我才发现原来他手心里也都是汗。”杨军说,张恩和总能用他的乐观坚定支撑大家走过难关。

  人格的丰碑:只想继续为发动机干点事

  “完成一个型号,培养一批人才”,不光成功研制了发动机,张恩和还锻造了一支创新的人才队伍。“太行”团队的人才如今已成为各个型号、重要岗位的技术骨干,成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的中坚力量。

  “对年轻人他总是很有耐心,完全没有总师的架子,让你敢于在他面前畅所欲言。”动力所副所长赵亮说。在年轻人工作出现纰漏的时候,张恩和从来不会直接批评大家,而是私下委婉提出意见,并鼓励每一个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跟着张总干,不敢说有多大成就,至少能做个好人。”所里的年轻人说,张恩和不仅是业务上的榜样,更在人格上树立起一座丰碑。

  然而两个多月前,这座高大的身躯却倒下了。动力所的同事们都深感震惊。张恩和的儿子说,父亲生病后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告诉所里,研制工作时间紧张,不让大家分心来看他。住院以后,张恩和病情一度平缓,直到他接到了远在四川江油一个评审会的邀请。

  还卧病在床的张恩和不顾医生、家人劝阻,偷偷订了机票,带着一兜子消炎药出发了。历经转机和两三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旅途十分辛苦,出差回来,张恩和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了,被搀扶着才进了家门。

  发动机事业的需要并没有留住他,张恩和因心脏衰竭去世。在张恩和儿子的记忆里,父亲是个多才多艺、很有生活情趣的人,会拉京胡唱京剧,能修收音机能造家具。但是后来父亲所有的时间、情趣、热情都倾注在了发动机上,家反而像是一个旅馆,总是来去匆匆。

  “我不要返聘,也不要工资,只要给我一台计算机,让我继续为发动机干点事,别的没什么要求。”刚退休的时候,张恩和说。他确实是这么做的,把最后一丝力气都献给了航空发动机事业,在他身后,“动力梦”的每一步都将走得更加坚实。(赵展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