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村里有个“杨兄弟”(图)
//www.workercn.cn2017-01-13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 1月5日,杨波(左一)在村民家中走访。

  ▷ 海嘎村新貌。吴秉泽 摄

  临近春节,乌蒙山脉深处的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年味渐浓。1月5日,村民熊国亮邀约邻居,来家里杀年猪。“如今村里大变样,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熊国亮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大家从心里“感谢驻村工作队,感谢杨兄弟”。

  熊国亮口中的“杨兄弟”,名叫杨波,是钟山区民宗局派到海嘎村的驻村干部。

  2010年3月份,28岁的杨波主动要求到海嘎驻村。“我当时豪情万丈,感觉就像即将奔赴沙场的战士,决心干出一番成绩。”在农村出生、长大的杨波,自认为对农村比较了解,心想“做好驻村工作应该不难”。但杨波经过多天走访发现,很多困难还在后面等着他。

  全村360多户、1620多名群众散居在石旮旯里,全村仅有一条通村公路,通组连户路缺失,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里仅有的几个小水窖年久失修;产业基础薄弱,村民守着几亩薄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和苦荞,脱贫门路有限。

  对杨波这个一心想帮村民脱贫的“外来干部”,村民也不怎么信任:“二十几岁的娃娃,能干出个啥?”“农村的事情,他懂得吗!”……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要想村民跟着自己干,就得让村民知道自己是真心对他们好。”为了找到症结,杨波挨家挨户走访,谈心交朋友,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董家院子的村民希望改善连户路,于是杨波申请来2万元资金,再动员村民投工投劳,修成了一条长700米、宽2米的硬化路。

  遇到村民干农活,杨波卷起裤脚,跳下田坎,一边帮忙,一边和村民“瞎侃”。

  渐渐地,杨波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村民信任,渐渐成了村民口中的“杨兄弟”。

  2013年,第二轮驻村工作启动后,杨波再次申请到海嘎驻村,这次与杨波一道进入海嘎的还有一个5人组成的工作队。

  第二轮驻村工作启动后,适逢国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贵州省启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不少发展资金投入到海嘎等贫困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

  面对新机遇,杨波决心带领村民换种新活法。一方面,杨波带头制定了发展规划;另一方面,积极奔走,跑资金、要项目,一个个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项目相继在海嘎落地:

  2014年,村中修建起了一座库容为200立方米的小水库和30多口小水窖;2016年5月10日,全村人用上了自来水。

  引资200余万元,建成9个种植养殖基地,种植苦荞1000余亩,成立了“海嘎四季青种植农民合作社”,试种了中药材,养起了蜜蜂。

  ……

  一系列项目的实施,让海嘎大变样。如今,站在山头眺望海嘎村,漂亮的太阳能路灯、干净的硬化路、白墙灰瓦的小洋房尽收眼底。2015年,海嘎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230元,是杨波去之前的4.5倍。

  进驻海嘎6年多来,杨波先后被贵州省表彰为“同步小康优秀驻村干部”“同步小康优秀村第一书记”,去年6月份,还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雁去雁归雁不散,潮起潮落潮无眠。”眼看第三轮驻村工作即将结束,是去是留?杨波说:“虽然心里有纠结,但自己还是要留下。村民不脱贫,我就不罢休。”(吴秉泽 王新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