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王剑琼:这里是他第二个家
//www.workercn.cn2016-12-30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青海省气象局观测员王剑琼坚守瓦里关山基地十余载

这里是他第二个家 

  随着发动机最后一次声嘶力竭的轰鸣,汽车不仅没能在落满积雪的山路上前进半步,反而侧滑向没有护栏的路边,下面是沟壑纵横的山崖。距离瓦里关山顶的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还有两公里,只能步行。海拔3800米,每一步都走得气喘吁吁。

  半个多小时后,记者见到了王剑琼。他正忙着查看仪器、记录数据,忙得无暇他顾。站在观象台往四周看,皑皑白雪,荒无人烟。2003年大学毕业后,王剑琼来到瓦里关山从事大气成分特种观测工作已经13年了。

  瓦里关山基地,我国唯一一个全球级大气本底观测站,“也是目前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大陆型全球基准站。”王剑琼不无骄傲地补充道,当年,为了满足世界气象组织对全球本底站的建设要求,专家经过多年选址论证,最终于1994年确定建在青海的瓦里关山。

  大气本底观测,是为了获取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全球大气中各要素的浓度数据,也就是本底观测数据。这就要求观测地点远离城市,瓦里关山地处海拔近4000米的孤立山脉,周围广大地区属于无人区,是开展特种观测的理想场所,在这一高度大气的各种化学成分得到充分混合,大气成分各观测要素的代表性和稳定性更加明显。

  为了保证观测台周围空气的干净,在山上不能炒菜。值班人员每次上山,只能带好晾干的面条、速冻饺子等半成品,自己煮。“之前,曾请过一个大师傅专门负责煮饭,结果干了两个月,就跑了。”王剑琼说,那位师傅临走时说,他受不了这荒山野岭的寂寞。

  第一次值班的新鲜感,在上山第三天消耗殆尽。“同时消耗完的还有血氧。”王剑琼说,走路如同背负数十斤的行李,楼梯没爬几层就气喘吁吁,嘴唇发紫, “头晕头疼,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其实,高原反应忍忍就适应了。”王剑琼说,基地里每次只有两名值班人员,周边了无人烟。当夜幕四合,躺在宿舍的床上,听着窗外大风撕扯着窗户,那个时候,才深刻地体会到寂寞最难挨。“掐着指头算下山的日子,早上等不见天黑,晚上熬不到天亮。”王剑琼说。

  “后来,我发现,最让人沉下心的其实是全身心投入工作。”王剑琼说。也是从这个时候,他慢慢从一个浮躁的年轻人,真正成长为一个有责任的科技工作者,“不能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看大门的。那是混日子,毫无技术含量。在台里,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想要提高自己,要想战胜寂寞,就得抓住在山上值班的时间,多问,多学。”

  好问、好学也是同事们对王剑琼的第一印象。基地的臭氧总量分析仪最初很不稳定,有时工作半天就“罢工”。王剑琼自己钻研,花了两三个月时间,调试、改进软硬件,使得设备稳定性高了,连续性好了。

  去年,色谱分析仪出了问题,刚从山上下来的王剑琼,下午3点又匆匆忙忙赶上山去。一上去就投入工作,干了个通宵。其间,他在锅里放了水,准备煮点饺子,但一回到工作台,就把这档子事儿给忘了。等突然想起来,跑到楼下时,一股焦味扑面而来。锅烧出了洞!“有时,突然想明白了一个纠结数日的难题,一下冲到工作台,结果把其他事儿都忘了。”王剑琼说,他已经赔了两个锅了。

  王剑琼在一线执行特种观测任务的13年来,从未出过一次错。由于本底台特种观测在气象部门属于特殊行业,日常值班期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特种观测仪器的运行状态,在仪器出现问题时要在第一时间判断仪器故障并解决故障才能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特种观测员。今年以来,仪器共遭8次雷击。王剑琼每次都是第一时间处理仪器故障,保证了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工作上拼劲十足,但是长期身处高原,身体给王剑琼亮了红灯。那是2006年10月,王剑琼在值班期间感冒了。正在记录数据时,突然感觉眼前一黑,晕倒了。醒过来之后,胸口如同有块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家人劝他改行,王剑琼说:“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如果给我一次机会让我重新择业,我依然会选择大气成分特种观测这个职业,并为我国的大气本底观测事业献出微薄之力。”(王锦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