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马骉:桥梁大师的“三句话”
//www.workercn.cn2016-09-19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上海闵浦大桥

宁波明州大桥

南宁良庆大桥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长期从事桥梁设计与研究,先后主持或负责设计30余项大跨径桥梁、大型城市立交高架、公轨合建桥梁和长大公路地道结构等大型工程,荣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项、银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全国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9项。

  中国2012年度十大桥梁人物、首届茅以升桥梁青年奖、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建设功臣,先后获得全国优秀设计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各种光环下,现任上海市政总院副总工程师的马骉,在桥梁界已经闯过了数十年风风雨雨。他所主持或参与设计的30多座大桥,跨越了无数江河,承载了千万人,成为联结无数岸与岸之间的纽带。

  日前,笔者到上海市政总院,见到了这位桥梁设计的“大人物”。出身上海的他,身材不高,带着一点南方口音,温雅和善。盘点起曾经参与设计过的一座座大桥,他更是如数家珍,嘴角是掩不住的笑意。

  但说起所有成绩与过往,让马骉这一生最难忘的,却是看似很简单的三句话。

  做工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比起如今许多人追捧的不断创新,在马骉看来,工程设计的创新之前,安全才是成功的基石。

  “我始终记得当年林元培院士给我们讲过的一句话:做工程和做科研要求不一样,科研可以不断地试,允许失败,直至最后成功;做工程涉及的是巨大的投资和人员的安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任何一座桥梁,只要有任何一点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付出人命的沉重代价。”马骉谨慎地笑笑,“外界曾有人说我们太保守,但在我看来,桥梁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但是面对关键环节,我们必须确保不出岔子。”这一点在现实中其实已经有不少的教训了。

  马骉说着,顺手拿起桌上的塑料瓶比划:“如果为了创新,将瓶壁做得薄了一点,做工再不跟上,那么这个瓶子一捏就会垮。”当同伴一心向前、胆子太大的时候,必须踩下刹车;而当同伴太过小心,就要推他前进,在马骉看来,这正是一个总工程师的职责所在。

  这些年,马骉还有一个习惯:完成工程设计后,常常跑到施工现场去看,直至手中的图纸与真实可感的钢筋混凝土逐渐接轨,真正丰满起来。“做特大桥梁的设计,一个周期就要一两年,做完了不是两手一撒任务完成,只有在施工时常去现场勘察,才能对工程有具体的了解、确保安全。”为了记录施工细节,马骉在许多年前就很“时髦”地买了一台海鸥胶卷相机,频繁去施工现场拍摄照片,再回家细细研究。

  遇难题,学会分解,不断进步

  宁波梅山春晓大桥,是马骉近几年一直在负责的项目。大桥全长约1.9公里,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兼顾城市道路功能,设计时速60公里/小时,双向六车道。

  这座大桥将成为梅山岛联系北仑区、宁波市中心等对外交通联系的第二通道,因此需要兼顾机动车、非机动车同时大量通行的需求。马骉带领团队,为春晓大桥设计出了浙江省第一座行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完全分离的大跨径双层桁架拱桥;此外,为了对接梅山和春晓两侧的城市慢行休闲系统,大桥下层今后还要承担观景平台等功能。

  为了对接桥下的避台风通航需要,下层桥纵向开启宽度108米,其开启宽度列同类桥梁世界第一。“春晓桥由于近海,每年台风季节都有船舶需要通行以避让台风,因此桥梁结构不能太高。可是如果将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放在同一高度(单层桥),非机动车道的纵坡又太陡,不满足安全的要求。所以最终我们确定要做一个纵向滑移装置,平时双层桥满足日常的桥下通航要求,当有大海轮通过时,下层桥的中间部分可以纵向滑移打开,提升通航净空高度,这样问题就解决了。”马骉解释道。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马骉拿起一张纸,画了起来:“国内目前还没有任何做这种装置的经验,这么复杂的结构怎么做,做好了又怎么和大桥融合在一起,最终还要确保整座大桥100年的寿命,每一步的设计与融合都是难题。”马骉回忆说,“当时有人说做不成,但我觉得不能着急,太复杂的系统一次设计不了,那就从驱动、轨道、刹车、控制等几个系统分步走,将抽象的复杂系统具体化,化整为零。”说这些时,他的眼里亮亮闪着光。

  “世上无难事。碰到大的难题,一定要学会分解”。这是马骉从老一辈专家那里学到的处事方法,既能控制工程项目风险,又能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如今,马骉又不断将它传授给下一代年轻工程师们。

  作为主设计师,让马骉记忆深刻的,还有设计建造闵浦大桥时的经历。作为上海黄浦江上的第八座大桥,闵浦大桥是上海首座、也是世界跨径最大的双层公路斜拉桥,这座大桥创下了多项自主创新成果。“这些世界纪录,并不是我们有意为之,而是结合了社会发展对交通的需要、城市两侧道路衔接通行需求、桥下行船需求等后,最终确立的方案”。

  “因为黄浦江沿线大桥、隧道等越江设施线位有限,所以闵浦大桥采用高速公路与地方道路共用同一座大桥线位,既解决了高速公路过江问题,也大大节约了建设用地,节省了桥梁建设的造价,充分体现了工程的集约性与经济性。”马骉说,“双层斜拉桥是闵浦大桥的最大亮点,而复合桁架梁混合结构双层斜拉桥的新颖桥型恰恰是大桥设计中的最大难点,跨径大、桥面宽,加上又是双层桥,全桥纵向横向受力复杂,这就好比人们在‘叠罗汉’时既要强调纵向稳定,又要保持横向平衡一样”。

  经过不断分解难题,继而一项项创新,闵浦大桥成功实现了世界同类型桥梁建设史上首次以全焊接方式悬臂拼装施工,直至大桥合龙。也使上海的黄浦江上,又架起了一座重要的“空中走廊”。

  做设计,主动服务,工匠精神

  做了30多年的桥梁,马骉觉得自己还需要继续学习:“工作30多年了,我的那些知识如果不更新、不实际使用,很快就会落后,会被淘汰的,必须活到老学到老”。

  在马骉看来,每一项工程、每一座大桥都是一个品牌,最终为万千百姓服务。“说到底,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做服务的人,只要有了主动服务意识,你做的事就不会差得太远。”马骉说,“满足业主的需求、符合职业的良知也是我对团队的要求,当业主想不到时,就需要我们补位,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产品、每一座桥梁,才是我们该做的事”。

  “做成一件事不稀奇,关键要把这件事做精,这才是工匠精神。”在马骉看来,养成生产持久耐用、严格要求的商品的习惯,才是匠心应有之意,“不论是日本匠人的手工艺品,还是德国制造的严谨,这些别人的长处,我们都该学习,切忌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如果做出来的东西一用就坏、修了还坏,根本上说,就是没彻底掌握技术。”

  如今,上海市政总院一年有几千个项目,遍布全国。工程一线,如有突发问题产生,马骉的出现,常常起到“定心丸”的作用。

  因为项目多,平时除了有计划安排的工作,还会经常遇到临时出现的任务,马骉笑着说,“但不论多忙,我还是经常抽空要去工程现场看看”。(梁建刚 汤顺佳  马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