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张浩:同样的名字,同一个信念
//www.workercn.cn2016-08-14来源: 中工网—《辽宁职工报》
分享到:更多

同样的名字,同一个信念

  对于许多80后来说,如今是他们人生和事业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享受生活”也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人生格言。但是,有这样两名80后,一名传承老一辈的奉献精神,扎根在基层,守护着园林;一名不断创新,精雕细琢出让老外称赞的“中国制造”。巧的是,他们拥有同一个名字——张浩。  

  执著坚守园林的“变色龙” 

  33摄氏度、34摄氏度……几场暴雨过后,锦州的气温持续走高,在这炎炎烈日下,园林绿化工人却顶高温冒酷暑,坚守在岗位上。张浩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29岁的张浩是辽沈战役纪念馆园林处的一名普通职工。5年来,园区树木修剪、浇灌、农药喷洒等是他的全部工作。因常年在室外作业,即将而立之年的张浩略显几分老成,黝黑的面孔,直爽的性格让人感到十分亲切。每天,他都要戴上多层防毒面具和胶皮手套,为树木喷洒农药,手持大口径喷洒枪,启动喷药机,打开管控阀门,将白色的药雾喷洒到树叶上,形成一片片水雾,喷洒时还要特别注意不能把农药溅到游客身上。

  上午的时间匆匆而过,简单的午饭时间就是难得的休息时光。平时张浩和同事吃馒头都是用手直接抓起来就吃,可打药作业后就必须改用筷子夹馒头吃,因为无论怎样做好防护工作,手上还是有残留农药。有时打药作业时间较长,总有一种呼吸困难的感觉,咳嗽起来没完没了。

  13时,张浩又准时拿着绿篱机和剪草机开始修剪树木。绿篱机烧的是机油和汽油的混油,机械运转一段时间就会发热并冒烟,所以被烫、被熏是常有的事儿。而这时也是一天之中温度最高、日头最毒的时候,“大热的天,我们也不愿意穿这么厚,可没有办法,这是工作需要。剪修时,带刺的花卉容易使身体受伤,还有花丛蚊虫叮咬也很厉害。”张浩说,“干一天活,衣服湿了好几遍,晚上回到家,身上经常会捂出了痱子。”

  没有见到张浩之前,记者总觉得园林工作并不复杂,甚至有些工作还非常有趣。“你觉得站在洒水车上给草坪浇水好不好玩?”张浩说,很多人都觉得好玩,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冬天浇水是什么感觉。“车上全是冰柱,浑身都能湿透……哪个一线园林工人没有关节炎、腰疼?”张浩笑着问记者:“你知道俺媳妇叫我啥?——“变色龙!”张浩说,他们的工作地点几乎全在室外。到了夏季,皮肤都是黝黑黝黑的。“到了冬天白一点,到了夏天又黑了。”张浩笑着说,这就是妻子叫他“变色龙”的原因。

  园林处是辽沈战役纪念馆的一线部门之一,工作环境在室外,冬季、夏季最难熬了,因此很多人都换到了相对轻松的部门,张浩却始终坚守在岗位上,未曾改变过。他用辛勤汗水,灌溉着这里的花草树木,用执著和坚守展示着他作为园林人的最美品质。

  精雕细琢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在张浩的眼里,当毛坯“化茧成蝶”为精美叶轮的那一刻,就是他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张浩是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实验室加工中心操作工,从两件焊叶轮到三元闭式叶轮整体铣的技术跨越,张浩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的操作工到金牌工匠的完美蜕变。15年间,经过张浩之手加工出来的600余件大大小小的叶轮合格率全部为100%。

  “叶轮是鼓风机的‘心脏’,稍有偏差就会影响鼓风机的整体功能。只有把叶轮当做工艺品般精雕细琢才能做出精品。”在张浩眼中,让叶轮成为精品离不开细腻的心和勤劳的手。最初,张浩加工的叶轮是由两件毛坯料加工而成的两件焊叶轮。这种叶轮稳定性不如整体铣制的三元闭式叶轮,但这种技术,只有国外的GE、西门子等少数公司拥有。

  为了让鼓风机“心脏”动力更强劲,张浩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掌握这种整体铣技术。张浩一有时间就窝在加工设备旁,算参数、调刀具,力求掌握所有刀具和参数配置的加工效果。他还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

  由于技术过硬、性格沉稳,张浩被公司选中参与了《三元闭式叶轮整体铣制加工工艺研究》科研项目。集团公司花费700万从国外引进了第一台拥有两套系统的五坐标加工中心。面对这个新奇的宝贝,只有一些简单的操作说明,没有人会实际操作。这套设备让张浩既兴奋又担心。张浩想,“那就从初级试验开始。”在研发过程中,他尝试采用多种刀具试验不同加工效果,优化选取合适的刀具。在操作过程中,他数次及时发现加工过程中不合理之处,并与编程者积极沟通,改进工艺方法和加工程序。在试验的过程中,他发现,铣制三元闭式叶轮的毛坯料有弧度,在钻眼时极易崩刀。他提出将毛坯弧度接触面先铣制成平面再进行整体铣,解决了这个问题。

  加工的关键阶段正值春节,张浩放弃了休假,设计出了修改插铣、多排刀、大给进、降转数的加工方案。张浩等待着,属于中国制造的第一个整体铣制三元闭式叶轮的诞生。终于,当五坐标加工中心的玻璃窗打开的瞬间,一个如镜子般闪闪发光的三元闭式叶轮呈现在眼前。经过检验测试,加工成品达到了国际标准。这不仅使鼓风机加工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叶轮韧度和寿命也翻了一倍。国外GE、西门子等公司听说中国也拥有了这项技术,都不禁惊讶地竖起了大拇哥说:“中国制造,牛!”

  一路走来,张浩始终没有停下创新钻研的脚步。他先后参与了公司多项技改项目和重点加工项目。

  如今,80后的张浩有着更大的目标和理想。他要开发出更多的新技术,还要承担起青年一代传帮带的重担,让新一代技术工人都能掌握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高端技术!(文/摄本报记者 孙铭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