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李保国:我们的严师慈父
//www.workercn.cn2016-06-13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以后,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等,还把手机号码告诉了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给他打电话。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比如“疏果”,他说:“果树不能结太多的果,就好比一个家庭,同样的钱,养一两个孩子可以让他吃得饱、长得壮,但要是养七八个就要挨饿受冻、面黄肌瘦。”

  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李老师的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真正动手时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同时,也体会到了他的严格。

  2003年初,我们跟随李老师来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对我们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在他严格要求下,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为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会接到一个3年的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表,学习中他会随时抽查。2013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李老师常年在学校、基地之间奔波,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上山下地,讲技术、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论文。有一次,我的论文在凌晨一点半发给他,在四点时就附带修改意见发给了我。后来见面我问他:“怎么那么晚了还没睡?要注意休息啊!”他说:“看完邮箱里的3篇论文就那个点了,习惯了。”

  李老师在教学和实践中,经常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他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

  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时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已经写进了教科书。

  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应用,看到果农敬佩和感激的眼神时,我们逐渐体会到,山区、基层有我们学子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根本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并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把您的精神传承下去,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助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陈利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