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烈士走了斗志更坚
//www.workercn.cn2016-06-06来源: 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6月4日,本报记者几经周折抵达马里加奥中国维和营。恐袭事件已经过去好几天,但爆炸带来的痕迹依旧可见——

烈士走了斗志更坚

本报记者 杨祖荣

  尼日尔河缓缓流淌,夕阳在河面上泛起一片金黄。

  河畔不远处,即是加奥中国营,我第四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工兵分队就驻扎于此。当下这片热土,世界瞩目。

  6月4日,中国维和部队遭袭事件发生后的第五天。傍晚,营区里秩序井然,但爆炸带来的痕迹随处可见。工兵分队的板房几乎全部受损,经过抢修大多还能凑合使用,只是门板上留下了凹凸不平的印记。距离爆炸地点200多米外的警卫分队营区里,散落着大大小小1700多枚零件。其中的一具汽车发动机残骸尤为显眼,它从空中落下来时重重砸在一堵墙上,留下了一个大窟窿。

  夕阳余晖下,记者来到工兵分队新的2号哨位。刚上哨的上士高微和两名战友正荷枪实弹,警惕地注视着四周。哨位前方几米处,爆炸留下的大坑赫然醒目,目测约有1.5米深。原2号哨位已在爆炸中被毁,那一晚当值哨兵申亮亮牺牲,司崇昶重伤。“有效履行维和使命,是对牺牲战友最好的告慰。”高微说,“眼前的场景时刻在提醒着我们睁大眼睛。”末了,他还提醒记者注意安全,说最近安全形势并不乐观,哨位前的马路上,经常有不明身份的人群、车辆靠近。

  从哨位走回营区,记者看到工兵分队的炊事员,正在刚抢修好的厨房里准备晚餐。这几天,他们每顿饭都是用小推车载着食材,去邻居警卫分队那里加工。为了安全起见,工兵分队150多人以班为单位分散就餐。遭袭事件发生后,工兵分队出台了一项新规定:人员尽量少集中。

  在一间两三平方米的简陋小屋里,工兵分队队长董荣强正在埋头疾书。他原先居住的板房离爆炸地点较近,损毁严重,只好暂时借住在此。董荣强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记载有5月31日当晚7时许,他在分队安全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已是第二次参加马里维和任务的董荣强在会上强调,最近发生多起袭击事件,10多名维和人员死亡,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一定要加强戒备……没想到,讲完这番话不到两个小时,遭袭事件就发生了。“我们要深刻认识安全形势,进一步强化防卫措施。”董荣强说。

  天色渐黑。在保障中队的宿舍里,记者见到了下士孙宝终。讲起那一晚的事,他心情格外复杂,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司崇昶班长。那晚,本应该是他和申亮亮两人上2号哨。可工兵分队政委张宝磊临时组织战士谈心,于是司崇昶换下了孙宝终。“司班长是替我受的伤,他是英雄。”孙宝终说。

  营区小道上,记者碰到了刚下哨的立体中队中士郝长青。他与申亮亮烈士同住一屋。申亮亮兵龄比他长,很会照顾人,两人相处得很融洽。“5月31日晚,我没吃饭,申班长上哨前还特意为我煮了一碗方便面,没想到……”郝长青说着说着泣不成声,这位在爆炸中轻伤不下火线的坚强汉子,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走进作战值班室,易大平参谋正在接收一份来自联马团东战区司令部的紧急通报。通报称,要加强识别和沟通工作,防止恐怖分子扮成联合国工作人员渗透进入营区。易大平立即把这一情况上报。“这几天,联合国人员正在我们营区进行受损情况调查统计,这个提醒很及时。”易大平说。

  夜已渐深,营区也安静了许多。不远处的哨位上,哨兵的身影模糊可见。仰望夜空,繁星灿烂。明天,又是一个晴天。此时,记者想起了工兵分队微信群里一句被许多官兵转发的话语:“板房碎了但军心不碎,哨楼垮了但意志不垮,勇士走了但精神不走。”

  (本报马里加奥6月5日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