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李华彪:“优秀的消防兵一定冲锋在前”(图)
//www.workercn.cn2015-12-22来源: 江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李华彪(左二)和战友与被救的三个孩子在一起。

  青春在烈火中淬炼成钢。

  连日来,鹰潭市消防支队龙虎山大队的小伙子们勇斗火魔、救群众于危难之中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广大市民、网友纷纷为他们点赞。消防战士李华彪不顾个人安危,将自己的空气呼吸器和安全头盔让给被救孩子的举动,令市民、网友感动不已。

  头盔给你,面罩给你,危险给我

  时间拨回到12月17日凌晨4时。位于鹰潭市龙虎山景区云锦一路的一栋居民楼突发火灾,近20名群众被困火场,急促的警铃声划破龙虎山寂静的夜空。龙虎山消防大队接到报警后,迅速奔赴火场。到达现场后,消防人员发现着火建筑为一栋四层居民楼,现场火势猛烈、浓烟弥漫。

  消防中队指导员项是钧迅速分析火情。他发现居民楼一楼已是一片火海,二楼以上全部装有防盗窗,从外部进行人员解救几无可能。项是钧当机立断,一边铺设水枪阵地,迅速破门打通一条通往楼房内部的通道;一边立即组织一个4人救援小组,强行冲进火海,进入各个楼层营救被困人员。李华彪便是救援小组的成员之一。

  楼下是漫天火光,楼上是浓烟滚滚,能见度几乎为零。李华彪和战友们在附近居民的指引下,摸索着上了二楼,找到了一扇房门。强大的热量导致门被吸住了。李华彪强行破拆之后,借着头盔上的照明灯,看到眼前是两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

  “先救孩子!”

  李华彪抱起较小的那个孩子,在他耳边说道:“不要怕,我现在就带你出去。”刚准备冲下楼,李华彪听到了孩子的咳嗽声。他知道,孩子已经吸入了不少浓烟,浓烟对孩子脆弱的呼吸道伤害很大,他立即将自己的呼吸面罩摘下,让孩子呼吸新鲜空气。随后,把孩子抱在怀中,摸索着下楼。一楼的天花板由于长时间炙烤,不断有石灰块及其他东西落下,身旁的可燃物也随时有倾倒的可能。李华彪不假思索,取下头盔,给孩子带上,冲出楼房。

  把孩子放下之后,李华彪转身又冲进了火海。反复数趟之后,他的空气呼吸器的报警器响起来了——这意味着可用的空气即将耗尽,也意味着他再入火海就有生命危险。

  “楼上还有人!”人群中传来了焦急的声音。

  李华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更换空气呼吸器,然后再进入火场;一个是退出,让战友进去。但李华彪没有任何迟疑,一个转身,又冲进了火海。

  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李华彪必须跑赢空气呼吸器里残留的那点空气,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也必须跑赢正笼罩着被困人员的巨大浓烟和熊熊烈火,才能保证被困人员的安全。

  “更换一套空气呼吸器最快也要一两分钟。那个阶段时间特别宝贵,有时间换空气呼吸器,还不如直接上去救人。”李华彪事后这么说。

  这一次,在三楼,李华彪发现了一个仅仅14个月大的幼儿。他把呼吸面罩轻轻放在孩子的脸边,把空气呼吸器里的空气送给孩子。来到一楼时,他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头盔,小心翼翼地护住孩子的脑袋。

  长时间高强度救援作业,导致李华彪体力透支,更严重的是,由于先后两次把空气呼吸器让给了孩子们,他在救援过程中吸入了大量浓烟。

  李华彪的脚步越来越慢,越来越沉重,但他依然坚持着,一步一步迈出了火场。刚出火场,李华彪再也支撑不住,昏倒在地,怀中紧紧抱着被救的孩子。

  要当就当一名优秀的消防兵

  李华彪奋不顾身火海救人的壮举令人感动,他的同事们告诉记者,这样的感动并非偶然。

  1996年,李华彪出生在四川绵阳的一个山区。2008年,正在上小学的他和许多人一样,遭遇了汶川大地震。在学校困了三天,面对着断崖、泥石流、山体滑坡,孩子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在这时,一支全副武装的橙色部队找到了他们,并把他们顺利带了出来。后来,李华彪知道,他们是消防官兵。

  “我也要当一名消防战士,穿上和他们一样的橙色战斗服。”从那时起,橙色的梦想在他心里扎根。

  由于家境不好,初中毕业之后,李华彪便辍学打工,干起了泥瓦工、水电工,但成为一名消防战士的梦想一直没有改变。2014年,刚满18岁的李华彪毅然选择了入伍,成为消防战士的梦想终于实现。

  “要当就当一名优秀的消防兵!”进入龙虎山消防大队后,李华彪苦练体能技能,无论是六米拉梯、挂钩梯,还是负重登楼,各项训练科目都表现优秀。副中队长杨帆告诉记者,李华彪由于训练刻苦,进步很快,在今年支队举行的岗位练兵比武竞赛中,他获得了战士组3000米第一名。由于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李华彪成了中队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一柄尖刀”。

  “一个优秀的消防兵一定冲锋在前!”只要有急难险重的任务,李华彪总是第一个冲上去。“让我上”成了他的口头禅。无论是面对熊熊大火,还是面对滔滔洪水;无论是游客遇到困难,还是山区群众向官兵求助,李华彪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龙虎山地处山区,马蜂时常扰民。消防中队经常接到居民的求助电话。“捅马蜂窝”的事情几乎被李华彪“承包”了。仅今年,他就摘下了大约20个马蜂窝。

  从当年的被救者,到如今的施救者;从当年面对灾难的无助小孩,到如今守护百姓平安的消防战士,一路走来,李华彪看似寻常的成长经历,其实和他火海救人的英雄壮举一样,都饱含着温暖、感动、力量!

  本报记者 祝学庆 钟海华 文/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