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苗建印创新团队:为航天飞行器打造“冷暖空调”(图)
//www.workercn.cn2015-04-2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时代先锋】中国创造巧控星船“体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苗建印创新团队”的传奇故事(上)

苗建印(中)在实验室指导助手操作高精度充装设备(2015年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

  50年中,开发出20多项全球首创、国际先进的热控产品。

  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重大工程百余颗航天器研制关键环节。

  承担60多项973、863等重大预先研究项目,为国家超前储备了大量先进热控技术。

  申报发明专利100余项,主持编制5项国家标准、21项行业标准……

  创造这些令世人瞩目业绩的,并不是科学泰斗或资本雄厚的企业航母,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的热控产品及预研组。

  他们是世界上最早从事热管技术研究的团队。从这里走出了以闵桂荣院士为代表的国内外顶尖专家,培养了一大批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如今,接力棒已经交到一支25人组成、平均年龄仅32岁的80后手中——“苗建印创新团队”。他们与我国航天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同成长,也在默默无闻的坚守和甘于平淡的奉献中,成就了我国乃至世界卫星热控领域的最高水平,缔造了一支宇航热控领域的中国“王牌军”。

  为航天飞行器打造“冷暖空调”

  “两相热控系统TTCS”、“阿尔法磁谱仪2”、“小空间热疏导”……这些专业术语令外行人一头雾水。而面对大家的疑惑,创新团队“掌门人”苗建印微笑着解释道:“我们是为航天器设计、制造‘冷暖空调’的。简单地说,我们的任务就是不让航天器‘热死’或‘冻死’。”

  2013年12月14日,经过12天的飞行,中国发射的“嫦娥三号”探月航天器抵达月球表面。

  当展开双翼的“玉兔”号月球车,沿着着陆器放出的小梯子第一次滚上月球的那一刻,在网络、电视上见证这一切的亿万中国人沸腾了。

  在北京的“航天城”里,有一群年轻的技术人员却守在办公室严阵以待。在确认“玉兔”号成功熬过第一个月夜后,他们才长长松了一口气,回家睡上一个久违的安稳觉。他们就是苗建印创新团队,嫦娥三号和玉兔号“冷暖空调”的设计者。

  月球“看起来很美”,环境却极为恶劣。朝向太阳的地方温度高达约120摄氏度,夜晚时,温度则会骤降到约零下180摄氏度。嫦娥三号和玉兔号需要在300摄氏度温差的环境下生存90天,控制温度成为必须攻克的难关。

  面对技术要求复杂、基础薄弱、周期紧张的苛刻条件,苗建印带领着年轻团队巧妙运用月球重力场、特殊热源等特点,提出了1/6g重力驱动两相流体回路技术,并研发了无电源、自适应的可变热导热排散系统,给中国制造的月球探测器装上了可以根据温度随时开关的“变频空调”。尤其值得骄傲的是,两相流体回路系统的重量,还不到美国和前苏联探月器对应系统的五十分之一。

  这项技术不仅帮助嫦娥三号和玉兔号完成了“月夜生存”,更解决了美国准备在2030年前才能重点突破的学科难题,实现了全球首创。

  对于这支由闵桂荣院士1965年组建的热管技术研究团队,嫦娥三号和玉兔号只是他们50多年来为中国航天事业攻克技术难关的一个缩影。

  在一次次解决科学难题的战役中,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特“兵法”:集中优势兵力,拔掉一个“碉堡”,再扑向下一个“据点”,攻坚克难,干净利索,不留隐患。据统计,他们为我国100余颗航天器贴身打造的“冷暖空调”,实现了交付产品100%合格,在轨无一失效的业绩。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