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来自总工会界别……”这是8位新一届政协委员的集体发声,言语虽短,难抑自豪与希冀。
自豪,源于胸口那张委员证。他们中有的是大国工匠,有的是基层一线职工,有的是企业工会主席。从这一刻起,他们共同身份是工会界别的政协委员,将为申城千万职工鼓与呼。建功新时代,产业工人应如何有所作为;勇当排头兵,劳动者技能素质如何有效提升;服务新经济,群众烦心事、急难事怎样妥善解决……他们带来职工心声,盼望充分讨论,希冀得到相关职能部门关注回应,化解这些难点痛点。
“你好,我来自总工会界别……”两会期间,这种声音将在会场更多出现。
王军:打造产业工人“升级版”
中国宝武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热轧厂技能专家

从一个技校毕业的普通工人,到成为技术发明成就和技能大师于一身的专家。作为上海知名的“蓝领科学家”,宝钢集团的王军委员脑中已经开始思考,该如何更好地在本届两会上,把工人的心声传递到现场。
“这是个全新的时期,工人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王军告诉记者,如今上海建设“五个中心”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作为一线产业工人,要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唯有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才能在新征程上迈出新步伐、实现新作为。
怎么干?王军敏锐地认识到,上海的一线产业工人首先需要“升级”。他指出,想要把“上海制造”变为“上海智造”,职工自身能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首先,理论化的培训不可或缺,要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实干、真干、巧干,才能在岗位上创新实现建功立业;其次,产业工人必须进行先进性、前瞻性的技能培训和技能拓展,有了“一技之长”,自然就会成为岗位上的强者,“不能满足操作,更要注重现场难题研究和技能优化开发。流水线上,少不了咱们工人的智慧。”
另外,王军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将一线工人的技术成果进行全面推广和运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或局部应用,甚至锁在了“抽屉”里,“需要更好地机制体制保障,这些成果的有机整合,也将成为上海制造坚实的产业基础。”
胡振球:为非公企业职工成长“添柴加薪”
上海神舟汽车节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十年之前,22岁的他从安徽农村来上海打工。十年之后,32岁的他已是首批上海工匠之一。今天,胡振球的人生标签上再次多了一个光荣称号———上海市政协委员。
作为工会界别最为年轻的“85后”委员,胡振球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广泛调研,积极履职,我要为上海新生代职工鼓与呼。”
胡振球告诉记者,他的经历证明,只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农民工一样可以成为发明家和“大国工匠”。而这其中,职业培训、技能提升功不可没。早在2009年,胡振球就曾有幸参加了上海市总工会组织的EBA培训。正是那次培训,胡振球发现了培训的力量,从此一发不可收,先后拿到了中级职称、技师职称……“通过学习、苦练技能,才能提升自我创新能力。”
而让他有所感触的是,非公企业职工参与技能升级的热情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原因何在?胡振球认为,尽管各部门出台了不少激励职工参与培训的措施,但仍有部分非公企业主动性不强,在他们看来,让一线技术工人脱产学习,会对企业生产造成影响,不值得。
“这些企业算错了账!”胡振球表示,高技能人才比例的提升对企业百利而无一害。为此,今年两会期间,他将就如何为非公企业职工成长“添柴加薪”而积极建言献策,让更多的一线劳动者“当个好工人,成就工匠梦”。
洪刚:薪水每年都涨当工人才有盼头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加工部部长助理

从一名普通的焊接工人起步,洪刚担任过市人大代表、党的十八大代表,如今他的身份是一名政协委员。
“要为身边的群体发声。”洪刚告诉记者,他时刻不会忘记,自己是上海产业工人庞大队伍中的一员。
“中国制造2025”提出后,产业工人队伍作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有生力量,其根基的地位和作用更为凸显。新时代产业工人如何跟上步伐,真正实现“上海智造”,这些都是洪刚正在日益思考的对象。
从电焊工到班组长,再到中层管理人员,多年的工作经历告诉他,作为一个工人,尤其是农民工,只有把个人生存与企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
“我们厂里80%的一线工人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洪刚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让这些“兄弟们”能安心扎根一线,政府还可以大有所为。首先,要不断提高工人的待遇,“都说劳动光荣、工人伟大。薪水每年都涨,干工人才有盼头。”
另外,洪刚指出,安居是为了更好地乐业,乐业才能安心地创新。上海的生活成本较高,对不少一线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每个月的房租是笔不小的开支,有时还要来回搬家,挺折腾的。要是政府能为更多外来务工人提供公租房等配套优惠措施,“有了个稳定的家,心就更安定了。”
王磊:打造“四个品牌”离不开创新
上海苏宁易购销售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作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零售企业,该如何发挥工会作用、凝聚职工动力,紧跟上海未来的发展?这是上海苏宁易购销售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王磊正在思考的对象。在他看来,创新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当前,上海正在积极打造‘四个品牌’,而其中之一的‘上海购物’则与苏宁息息相关。”王磊告诉记者,当下消费者更重视个性化的需求,而这方面的商品供给依然存在不足。如何满足消费者?王磊认为,这无论是对流通企业,还是生产企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把眼光放得更远。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创造、引领消费者需求,有效深化商品端供给侧改革是摆在生产和流通企业面前共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今年即将在沪举办的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商品博览会就是一个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创新性举措,相信届时肯定会有大批新奇特的进口商品引入国内市场,是上海打造国际购物天堂的重要契机,值得期待。
此外,在王磊看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万物互联”的促动下,消费者购物模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诸如“O2O融合”、“无人店”、“人脸识别”、“刷脸支付”等新型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层出不穷,这其实就是企业不断创新的成果体现。而行业未来究竟会带给市民怎样的惊喜,既需要企业职工的共同发力,也需要工会在其中有所作为,激发职工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