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林:从“鸟巢”到“冰丝带”-劳动奖章-中工网

人物

劳动奖章

李久林:从“鸟巢”到“冰丝带”

2019-05-01 07:24:20

  李久林

  北京城建集团副总工程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从“鸟巢”到“冰丝带”,大约3.5公里,李久林“走”了10年。

  “鸟巢”见证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传奇,也记录着李久林曾经的奋斗。正在建设的“冰丝带”则期待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正书写着李久林当下的努力。

  “我感恩这个时代给予我们如此多的机遇。”这位北京城建集团副总工程师说。

  与机遇相伴的,总是挑战。

  “冰丝带”即国家速滑馆,高钒封闭索,是李久林和同事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场馆将建设世界体育场馆中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生根于碗状看台顶部周圈环桁架上的钢索网结构,最大跨度达到198米×124米。”李久林解释。

  沿用国外技术,风险低,压力小,但成本高,建设周期也受限于人。“我们建设的是北京冬奥场馆,更希望能突破技术壁垒,实现核心技术国产化。”李久林开始“自找麻烦”。

  心所向,行所至。想请李久林谈谈建设过程的艰辛,可他憋了半天,也没能描述出细节,只是说:“索网结构已经成功完成张拉,填补了国内首个大吨位、大面积的超大跨度单层正交索网同步张拉技术空白。”不仅如此,这项建设还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大大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要建设柔性屋面,玻璃幕墙涉及的玻璃足有3000余种规格尺寸;在低纬度的北京打造“滑得最快”的冰面,其面积还要刷新亚洲之最;建一座智能场馆,将制冷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类似的挑战,在“冰丝带”比比皆是。

  李久林不惧麻烦,而且有信心一一实现。信心哪里来?

  “信心是在很多重大工程中积累起来的。”李久林说,比如在“鸟巢”之前,中国的建筑造型多是见棱见角,而鸟巢的设计几乎没有横平竖直的线条。建设这样的场馆,非线性和异型钢结构,用传统施工方式无法满足。“我们在国内首次引入了BIM技术,原本平面的异型结构能够立体地展示出来,并在电脑中精准地计算出每个节点的施工工序和细节。”

  信心,还来自精细化的管理。

  建设“鸟巢”时,9个钢厂、1600公里运距、3个拼装单位、几百名焊工、30万延米的焊缝……每一个环节,李久林都要把关,“当年,团队研发了一套钢结构管理系统,实现了钢结构加工、运输、拼装、吊装、焊接、检测的全过程质量管控。所有人各司其职,所有工作数据化展示。”

  建设“冰丝带”,精细度再“升级”。“建设工地更像是‘组装车间’,大部分‘零配件’都是在厂家定制好,拿到现场直接拼装,”李久林解释,“现浇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外部钢结构同时组装,屋顶索网插缝编制……通过数据信息分析让更多工序同步进行,尽量压缩空耗时间。”

  李久林依然不满足,他树了个目标——“‘冰丝带’的质量水平一定要超越‘鸟巢’。”

  记者手记

  中午12时02分,速滑馆建设现场的食堂里,只有4个人用餐。

  李久林和同事们还在开会。

  12时28分,散会。食堂里呼啦一下坐满了人。饭桌上的话题,更多的是各种拗口的专业名词。

  大约10分钟,大部分人已经吃完饭,奔回办公室。

  这就是中国工程师们的日常,他们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争分夺秒,精益求精,为祖国,为双奥之城的精彩,努力奋斗着。(本报记者 刘冕)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贾慧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山火无情 英雄不朽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全国劳模吴吉林:用创新奉献企业,把光明留...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王景春:好演员是生活的搬运工

    今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着实引发不小关注。王小帅执导的影片《地久天长》获得大丰收,男女主角的扮演者王景春和咏梅双双摘得银熊大奖,中国电影又一次在国际影坛迎来高光时刻。   

  • 李玉刚:在风雨中继续走下去

    李玉刚六年都不‘放过’王昭君。”近日,李玉刚的全新升级版诗意歌舞剧《昭君出塞》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演出之后,一位粉丝这样给他留言。“他说中了我心里想的。”李玉刚看到这句话深以为然,“昭君确实是我放不下的一个人物,我对《昭君出塞》执念很深。”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推动智慧零售落地全球市场

    近日,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一带一路”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对于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走向世界、开拓市场、共享成果的好机会。而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参与一定会为“一带一路”这幅画卷增添更加细致的笔法,渲染更加厚重的色彩。

  • 90后大学生创业做“知识付费”8个月项目流水过千万

    不管是三年前身处安庆师范大学的毕业前夕,还是一年前站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前夕,杜正麒都不会预料到,他会走上“互联网+内容”的创业之路,更不会想到,短短8个月项目的流水会过千万。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