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五一劳动奖章-正文
杨新能:人人点赞的“杨司令”
//www.workercn.cn2017-05-0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线职工风采录】人人点赞的“杨司令”

中工网记者 杨明清 中工网通讯员 夏丽萍

  他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在港口码头生产一线一干就是33年。他是勇于创新的“技术大拿”,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完成各类技术改造成果近20项,为公司年节省生产成本近200多万元;他勤恳做事、踏实做人,获得威海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就是杨新能,山东威海港铲车班班长。

  “我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好不容易有机会出来干活,就要好好珍惜这份工作。”初到威海港时,杨新能只是一名普通的装卸工,那时港口机械化程度低,装卸工的劳动强度大,经常一连工作十几个小时。

  1988年,杨新能调到铲车班,担任铲车司机。当时,杨新能没有驾驶过铲车,为了练好技术,杨新能连续好几个月整日与铲车“泡”在一起,琢磨性能,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铲车装卸技能,半年后便成为班内业务骨干。

  凭借勤奋的钻研,在装卸作业30多年里,杨新能创造了零事故的作业记录。工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对杨队来说,铲车就像自己的手,用起来灵活自如!”

  在威海港,杨新能还有个绰号——“杨司令”。作为港口生产主力班组的铲车班,班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哪里最苦、最累、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2003年8月,正值高温季节,一艘外籍货船到威海港卸煤,当时舱内有40多摄氏度,且船舶条件非常差,看到这种情况,大家都有点发怵。杨新能二话不说,第一个下舱,一干就是8个多小时,在作业中为躲避障碍物,他不慎碰伤前胸,痛得他满头大汗、脸色苍白。大家都劝他赶紧到医务所检查一下,但考虑到装卸任务紧迫,杨新能硬是忍着剧痛完成工作。

  每次新货种的装卸、新流程的制定,他总是积极参与,码头作业现场一直都有“杨司令”忙碌的身影。“他能吃苦,性格稳重,技术全面……”谈及“杨司令”,工友们纷纷点赞。

  如今,虽然已经走上了管理岗位,杨新能仍扎根基层做表率,他带领的班组,风气正、作风硬,成为公司名副其实的“铁榔头”;他培养的徒弟,技艺出众,勤奋刻苦,成为生产一线的“顶梁柱”。

  2015年6月,以杨新能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由杨新能担纲领衔,企业技术骨干“唱主角”,成为威海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源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