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五一劳动奖章-正文
张春新:21年如一日,做创新的有心人(图)
//www.workercn.cn2017-04-30来源: 羊城晚报
分享到:更多

  创新达人张春新

  开栏语 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广东掀起热潮。南粤大地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型的劳动楷模。他们在各行各业谱写了一个个科技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生动故事。今天起,本报推出“五一面孔·关注‘创新达人’”专栏,展示这群劳动者的风采,敬请留意!

  他是名副其实的技术“狂人”:入职21年来,从基层员工做到部门技术主管,始终奋战在研发第一线,创下了100多项技改创新成果、1项实用新型专利、9500多万元经济效益的“神话”;他又是同事口中亲切的“新哥”:成立劳模工作室,带领30余名团队成员攻坚克难,为加速企业发展屡建功勋。

  他就是张春新,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之一。他说,创新不仅是他赖以生存的工作,是值得他全心投入的事业,更是他生命的源泉和动力。

  手工生产之繁琐,催生创新想法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张春新,从小就对家里的机械和电器表现出极大兴趣,一台废弃的家电能吸引他全部的注意力。中专就读于机电一体化专业,1996年毕业后,他进入了广州华德汽车弹簧有限公司,自此一待就是21年。

  “最初我被分配在手工生产线做计件工人,给弹簧弯勾、打角等,全依赖手工,劳动强度很大,每天加班加点才能完成生产任务。我那时就想,如果能够采用机械来替代手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那该多好啊!”张春新说,机电专业出身的他很快想到了对现有工装模具进行改装。

  “根据不同产品的形状、特性,只要给模具加一些偏心机构、减速机构,就可以减少人工所需的力。”这个过程让张春新尝到了创新“甜头”。为了更好地改变当时的工艺,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设计和画图,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技术人员请教,为实现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此后,张春新又不断迎难而上,承担起企业多个重要产品的技术开发和技改创新等课题的攻关。2009年“创新工作室”成立并发展为“张春新劳模创新工作室”,他有了一群“并肩作战”的队友,创新之路也越走越宽。

  日本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可以

  2016年,张春新遇到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司准备开发一款新车型尾箱盖开闭系统的拉簧,但当时拉簧的图纸是日本人设计的,用的是日本的标准、材料和生产专用设备。

  “这个拉簧的初拉力很大,按当时国内标准只能达到一半;另外,拉簧在使用长度下需放在80摄氏度的温度中试验6000个小时,保证力的损耗衰减不超过20%。”张春新说,技术员经过了半年多试验,始终达不到标准,便想放弃。

  “我不服输,相信日本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凭着这股倔劲,张春新模仿日本的方法设计工装,用半自动进行试验,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最后基本能达到图纸拉力要求;同时,他放弃采用专用进口设备,用现有的设备试验。通过对多次失败进行总结分析,最终,在用他自己设计的工装反复调整试验5次后,第6次完全达到并超过图纸拉力要求。此项目也成功打破了国内行业标准,获得同行的认可。

  在张春新看来,创新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能让他收获满满的成就感。而对于所获的大大小小荣誉,他的态度反而淡然:“名誉固然是重要的,能够更好地推动工作,但我不会刻意追求。”

  这个假期,张春新打算回老家把获奖的喜讯分享给家人,让他们高兴一下。

  达人名片

  张春新,男,广东韶关人,197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广州华德汽车弹簧有限公司技术主管、助理工程师。几年来,他带领技术团队攻坚克难,为企业提升装备水平、核心竞争力作出了突出贡献。2012年获评“广州市劳动模范”,2014年获评广州市“企业最美员工”,2015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201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记者 符畅 通讯员 罗瑞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