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五一劳动奖章-正文
刘宇光:在建东岛 也在建家(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6-27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在建东岛 也在建家

——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第Ⅱ工区工程部长刘宇光

  “现场,现场,注意混凝土顶面的薄膜覆盖、收面、养护工作;实验室,实验室,塌落度太大,把水收一收;搅拌站,搅拌站,控制好混凝土性能和出罐温度……”在东人工岛敞开段第4段底板超大方量混凝土浇筑现场,项目部工程部部长刘宇光再一次下达指令,操着对讲机协调指挥各部门联合作战,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质量。

刘宇光在施工现场。中工网记者朱晶晶 摄

  说起对讲机,大家都说那是刘宇光的宝贝。因为不管在哪,刘宇光总与那台对讲机形影不离。刘宇光拍了拍口袋上的对讲机说:“现场施工协调,机械临时调度,500多号人员管理都靠这个对讲机在指挥,特别是对现场各个作业面的施工顺序的协调。”

  进入2015年,东人工岛建设全面铺开,现场作业面多,但施工作业空间却有限。“现场作业面多是多,但要在有限的作业空间里规划各个作业面的施工顺序,合理的衔接前后的工序就是一个难题。”刘宇光说,有时候并不是遇到结构施工难题,而往往是遇到配合结构施工前的规划难题。为了让现场施工“多点开花”,刘宇光每天穿梭在东人工岛十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就靠着手中那台对讲机布置每个作业面的施工,协调每个施工工序,确保施工建设顺利推进。业主单位就常常说起,东人工岛开工建设起步晚,但总体进度却很快,效率很高。

刘宇光在工地上。中工网记者朱晶晶 摄

  正因为施工现场活太多,刘宇光一刻也不让对讲机离开自己的眼线。有一次,正值午饭时间,刘宇光起身带上对讲机,熟练地往口袋上一挂,往饭堂走去。突然耳边传来一个声音:“刘部长,去吃饭还带对讲机干嘛?”刘宇光回过头,看了看年轻的新进员工,笑着说:“我带的不是对讲机,我带的是‘担当’。”

  是的,从2011年大学毕业后,加入三航队伍至今五年,刘宇光遇到的挫折不计其数,但他执着坚守在东人工岛施工岗位上,从未放弃,从不动摇。四年里,刘宇光见证了东人工岛从无到有,再到“壮美”的艰辛历程。又或者说,是东人工岛见证了刘宇光的艰辛历程:从最初作为新兵蛋子,与“振驳28”及兄弟单位施工员合作完成钢圆筒及副格振沉施工,到独当一面担任桥梁工程部副部长,带领部门员工解决非通航孔桥现浇箱梁难题,直至今日担任港珠澳项目部工程部部长,指挥协调现场施工,挑起东岛建设的大梁。

  刘宇光说,刚到伶仃洋那时候,东人工岛还未成岛,所有员工吃住全部在船上,“准确地说就是在海上,当时刚来确实不适应,晕船吐到脸色苍白,海上生活枯燥乏味,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基本与外界隔离”。后来东人工岛成岛后,项目部花了大笔资金在岛上建立了电信基站,给所有职工每人配备了一部小手机,供职工与家人联系。从那时起,这个小手机就成了刘宇光的宝贝。每每想家的时候,他就靠着这个小手机,拨通熟悉的号码,给遥远的家“寄”去思念。  

  嘟,嘟,嘟……“老爸,好久没跟你唠叨啦!”“原来是光啊,你啥时候回趟家啊?家里人都挂念你呢,你老妈老唠叨着多久多久没见你了。”“老爸,现在工地上比较忙,等我休假了就回去。”“好,好,在工地上要多注意安全啊!”

  刘宇光很享受在电话里与母亲聊聊家长里短,发发牢骚;听父亲反复叮嘱“出门在外,注意安全”,因为这些话语仿佛让他身临“家”境。讲到这,刘宇光不免觉得有些失落和惭愧。四年前来到广东后,每年就只回两趟家,一趟是春节,一趟是年中休假。对他来说,回一趟东北路程遥远,来回费用高,最重要的是施工现场紧张忙碌,常常嘴里说着“要休假了,要休假了”,却老走不开。 

  刘宇光不仅把青春埋入东岛的每一方泥土里,还把感情投入东岛建设的每分每秒,“四年了,其实我已经把东岛当作自己的家,每次想到我在给自己建‘家’时,就有用不完的动力和激情,那种感觉挺好!” (记者 朱晶晶)

  相关链接

  港珠澳大桥是桥、岛、隧一体化的世界级交通集群项目。中国交建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承建了大桥的控制性工程——岛隧工程,它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无论建设规模、质量标准、技术难度,都堪称世界之最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国内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行施工的首个海底沉管隧道。沉管浮运安装将决定大桥建设的成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