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五一劳动奖章-正文
苏宪新:守住“匠心” 不忘“初心”(图)
//www.workercn.cn2016-04-2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守住“匠心”  不忘“初心”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苏宪新

  苏宪新(右一)在介绍南京上坊保障房PC技术应用

  在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有这样一个人。他皮肤黝黑,身板清瘦,总是穿着一件灰色工服出入工地现场,乍看像一位普普通通的建筑工人。他平时话虽不多,但谈起各项建筑施工技艺却如数家珍;他的办公室时常空无一人,但在工地现场,他的身边总会围绕着许多请教问题的员工及工人;他带领项目员工建得广厦千万间,但自己却总是守在最普通的钢板房里。他就是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南京丁家庄二期保障房项目经理(原南京上坊保障房项目生产经理)苏宪新。

  耐得孤独,守住“匠心”

  2011年,苏宪新接到南京上坊保障房项目的建设任务。作为南京市当时最大的政府民生工程,工程建设的好坏直接牵动着10053户百姓的神经。为了提高工程质量与施工效率,真正实现绿色施工,苏宪新决定以南京上坊保障房6-05栋楼为“试验田”,创新性地采用全预制装配式工业化施工工艺(简称PC),即用工业流水线的方式生产房子,让房子如同“搭积木”般建设起来。

  然而,由于装配式工业化施工工艺在国内建筑行业并未广泛应用,生产的部件尺寸控制是否精准、现场装配组织协调能否到位、部件吊装时出现如何控制偏差,这一施工工艺背后藏着太多未知的困难,完全颠覆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在项目建设之初,就有人打起了退堂鼓,“这技术咱们之前都没接触过,还是按老办法吧,虽然慢,但是保险啊!”每当大家面对从未有过的施工难度望而却步时,苏宪新都会一次次站出来说,“没有经验,我们就自己来积累经验。别人没有尝试过,那我们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2年5月,6-05栋楼二层进行首次拼装。尽管苏宪新早已给大家做足了功课,但初次“上阵”,依旧面对重重困难。深化设计不够详尽、构件编号凌乱、预制构件制作精度不高、传统脚手架无法满足现场吊装需要,经常一道工序出现“卡壳”,下一道工序就无法推进。同时,电气线路预埋、给排水管分布等各类细节问题,使得构件搭建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全盘皆输。这让原本预计两周可以完成的首层拼装,整整用了50天。

  苏宪新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无数个深夜里的挑灯自学和研究,无数次面对质疑时的坚持,苏宪新像是一个“工匠”,为了“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的美好愿望能够实现,一个人从无到有地摸索,与困难博弈,不停地打磨、推敲。他桌上堆的模型越来越多,PC结构循环工序计划越来越周密,技术难题逐个攻破,而他也越来越瘦。为了规范操作,提高现场组装效率,他根据现场吊装顺序指导大家对每个预制构件进行编号,改用盘扣脚手架以适应吊装及支撑需要,并针对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为员工及工人们“充电”补课,每一次部件吊装、拼接,他都要在现场亲自指导大家精确操作。30天、20天、10天……现场拼装所用时间开始逐层加快,最后创造出了“6天一层”的建设速度,整体装配率达到81.3%,是全国已建成的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钢支撑结构体系中结构高度最高、预制率最高的工程,还获得了“鲁班奖”!没有飞扬的尘土,没有轰鸣刺耳的机器,没有随处堆放的建筑垃圾,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66.21万元。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