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五一劳动奖章-正文
余志民:我相信勤奋造就天才(图)
//www.workercn.cn2016-03-10来源: 中工网——《安徽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物检索:余志民,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机电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厂钳工班长。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力与创造力,从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高级技工。

  2012年,他获得淮北市钳工大比武第五名、公司“首席员工”;2014年,荣获淮北市十大“能工巧匠”以及“五一”劳动奖章。

  他的学习习惯是“带着问题学”。

  1978年,18岁的余志民参加了工作。三十多年来,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从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车间主任和高级技工,现任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机电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厂钳工班长。

  2009年,余志民获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年,获公司“节能标兵”称号;2012年,获得淮北市钳工大比武第五名、公司“首席员工”、所在班组获公司“三好两高”星级班组等荣誉;2014年,他又荣获淮北市十大“能工巧匠”以及“五一”劳动奖章。

  从参加工作以来,余志民一直保持着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和钻研技术的韧劲儿。只要有不清楚的问题,他立刻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毫不马虎。当学徒的时候,他的好学劲头令他像上足了劲的发条,高温难耐,他的双手不停地辗转于机床和零件之间,寒冬腊月,他却能忙得大汗淋漓。他订阅了各种专业报刊和杂志,始终把学习新知识当作自己进步的基石。“围绕企业需要有目的学习,既能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又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余志民告诉我们,“带着问题学”是他的学习习惯,所以每本书他都是来来回回地翻,“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我相信勤奋出天才。”

  生产一线的磨练是余志民创新的源泉。别看余志民是工人出身,可在“五小”革新上那是一点不亚于专业技术人才,是全厂公认的“能工巧匠”。U型螺丝是每个井筒装备的必需件,而且数量大。传统的加工方式不但工效低、成本高,而且成品粗糙。为了改进工艺,2003年开始,余志民就一直在摸索用冷弯工艺进行加工。实验、失败、再实验……前前后后跨越10年,反反复复,冷弯工艺逐渐成型并成熟起来,现已成为一套可行的新工艺,在全公司推广应用。此外,在此基础上他又自制出“L”、“N”型等不同的模具,提高了生产效益,降低了成本。

  车间加工井筒装备配件时要在上边钻孔,余志民发现采用传统的钻床来进行钻孔费时费力,于是他想对这种方法进行改进。经过研究,余志民决定用冲床来进行冲孔,用工程钢轨来加工上下冲模。这种冲床钻孔的方法比传统的钻床钻孔的速度提高了9倍以上,仅此一项发明每年就为厂里节约成本5万余元。

  据了解,仅2014年,在高家堡主井装备、石拉乌来副井装备、板集副井装备等项目钢结构件加工过程中,利用余志民发明的“冲床钻孔”1.2万余个,比原先提高效率9.3倍,利用锚杆截头劈叉29600根,提高效率3.3倍,共计节约工时费用91500元。

  余志民认为企业要发展,需要的是许许多多的技能型人才。工作中,他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同志。经他培养的职工,现在都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生产技术骨干,甚至走上了管理岗位。 (本报记者 穆越)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