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源:“既当吃苦的劳模 也做创新的工匠”-劳动模范-中工网

人物

劳动模范

吴金源:“既当吃苦的劳模 也做创新的工匠”

2018-11-27 09:40:13

  吴金源

  48岁的吴金源是中国石化技能大师、茂名石化炼油分部联合二车间渣油加氢装置班长。他坚守一线岗位29年,勇于创新用实际行动阐释“工匠精神”,先后荣获“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广东省南粤工匠”“中国石化劳动模范”等荣誉。

  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广东省改革开放相关方面代表亲切交谈,吴金源是代表之一。吴金源对记者表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石化工人来说就是要发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做吃苦耐劳的劳模,也要做专业、创新的工匠。”

  摸索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操作法

  渣油加氢装置检修前的吹扫是个精细活儿,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把塔、罐、管线内残留的物料吹扫干净,是关系检修安全与效率的重要基础工作。之后的检修施工质量监督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一旦管线、设备出现泄漏,不仅造成企业损失,甚至出现环保事故。自吴金源主持这两项工作后,凭着高度的专注和过硬的技术,实现了装置大修改造“不着一把火、不伤一个人”的目标。

  1989年,吴金源进入茂名石化炼油厂工作后,就是班组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对问题从来保持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从原理到构造对装置一步步往深入研究。凭着这股钻研精神,他练就一身“望闻问切”的功夫,总能让装置隐患无处藏身。他摸索出的操作法,被命名为“加氢装置高压法兰拆装质量监督吴金源操作法”,在石化行业加氢系统广泛推广。

  在吴金源眼里,“工匠精神”最基本要求就是爱岗敬业。“给自己立一个既定目标,许一份承诺去完成。”吴金源说,刚进单位的时候,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就写下要成为技术能手的目标,理由很简单,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对这份职业负责,成为一个在岗位上真正能起到作用的人。

  参与十多个重大创新创效项目

  以往,渣油加氢装置氢气利用率并不高,因循环废氢氢气纯度低,需要排放大量的循环氢至火炬白白烧掉。针对渣油加氢装置出现的各种问题,吴金源一直觉得浪费,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他带领吴金源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组成攻关课题,提出并实施“氢气梯级利用”操作法,将渣油加氢装置的废氢排至柴油加氢装置作新氢,再将柴油加氢装置的废氢排至制氢装置进行提纯,从而实现氢气梯级利用。实施后,茂名石化公司每年可节约成本3418万元。

  据统计,吴金源立足汽柴油加氢生产岗位,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集智聚能的作用,针对制约渣油加氢、柴油加氢两套装置安全经济运行的瓶颈问题提出260多条整改建议,参与重大创新创效项目十多个。创新不仅为公司增创效益5020万元,而且保持了渣油加氢、2号柴油加氢、制氢等三套装置连续多年安全生产,使渣油加氢装置连续十一年获得中国石化同类装置达标竞赛第一名。

  如今,吴金源正在编写《炼油日常操作指南》,把操作经验固化下来。他认为,将工作上好的做法与经验传授给身边的人,大家的技术水平都提高了,整个团队工作效率就会提升。

  对话

  开拓创新

  是工匠的使命

  羊城晚报:您如何理解“工匠精神”?

  吴金源:我进入企业第一次拿到装置流程图时,仿佛看天书,不知道从哪里入手。那段时间为了尽快熟悉现场流程,我常常整天“泡”在装置现场。晚上回到家后,再认真翻读专业书籍,那段时间做了整整8本厚厚的笔记。按照我的理解,“工匠精神”就是一种认真细致严谨精准的工作态度。一名工匠应当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几十年如一日专心把事情做到极致,在实践中练就高超技能,更要不断打破固化思维,勇于创新突破。

  羊城晚报:您如何看待“工匠精神”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扮演的角色?

  吴金源: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制造质量持续提升、走向世界的40年,在许多科研制造领域培育了一大批“大国工匠”。只有继续弘扬“工匠精神”,打造高质量产品,才能把中国制造更好地推向国际市场,最终提升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优势,创造更多经验,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励我们新时代工匠不能骄傲自满,要勇于创新突破。我们一定要牢记嘱托,激发创新活力,坚定不移向高质量发展发力。(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全良波 通讯员 张亚培 湛活)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朱晶晶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五十二·藏族姑娘向新时代...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让书店联姻文创(组图)

    书店,对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无非就是买书看书。可如今书店一改原有刻板的面孔,变得高颜值,文艺范儿十足。经营模式的转型,对于书店职工的工作也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梁钰,是北京亚运村图书大厦的一名“老员工”,在书店求新求变的当下,他率先成了“吃螃蟹”的人。

  • 4个硕士创“柿业”

    今年冬天,山西省孝义市兑镇镇产树原村的村民们一聊起“柿子”就开心得合不拢嘴,很难想象,几年前村里的柿子曾一度滞销,心灰意冷的柿农几乎都去了外地打工,“5角钱一斤都没人要,还不如烂在树上”。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