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王炳交:胶州湾畔的灯塔人生
//www.workercn.cn2017-07-1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41载春夏秋冬、14900多个日夜,王炳交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青岛最西南端的这座小岛,将简单枯燥的生活演绎得多姿多彩——

【劳模故事】胶州湾畔的灯塔人生

中工网记者 黄康

  灯塔,是大海会说话的眼睛,是船舶海上航行的“指针”。一年365天,每当夜幕降临,灯塔上都灯光闪烁,冲破黑暗,为海上船舶点燃一盏指路明灯。

  团岛灯塔,地处青岛市南区最西南端,胶州湾咽喉部位——团岛岬角处,是船舶进出青岛港的必经之地,也是往来船只进行定位、导航和转向的重要标识坐标。在这一方澄碧湾畔,有一个人与灯塔做伴41年,从桃李年华到花甲之年。有人这样评价他:灯塔就是他的家,他的社会,他的世界,他的人生。他就是全国劳模、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岛航标处团岛灯塔长王炳交。

  一颗“螺丝钉”

  从1976年2月2日走上这个岗位,一直到今天,尽管灯塔的管理权几经更迭,自己也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今年60岁的王炳交却始终守候在团岛灯塔身边,坚守“灯明标亮,准确护航”的职业诺言。多年以来,团岛灯塔的发光、发声、发讯率以及维护正常率年年远超作业标准。

  2017年6月12日,记者来到东经120度16分,北纬36度04分的团岛灯塔,目之所及,处处干净整洁,连上塔顶必经的楼梯都擦得一尘不染。弯腰,弓背,沿着狭窄且近80度的扶梯进入到旋梯口,然后再曲身进入灯塔,塔台内径2.3米,下部内径3米,灯笼内径2.6米,这个三点一线式的塔顶狭小空间,就是王炳交工作了41年的场所。每天分步骤对灯塔外部、水晶凸透镜和顶端铜球等部位精心擦拭、除锈、打光、涂漆……他的工作内容简单、枯燥却干得一丝不苟。

  近16米高的塔顶是个半球形,这绝对是一项高难度的“高空作业”。夏天,在烈日的暴晒下,灯笼里的温度往往高达40多摄氏度,即使一动不动,在上面站一会儿也会汗流浃背,更不用说紧贴着灯笼打磨因腐蚀而产生的铜锈了。冬天,海风呼啸而来,人站在灯塔平台上往下看腿都会打哆嗦,稍不注意,就有跌下去的危险。可这些活,王炳交全抢着干。而给灯塔平台外沿部分刷漆,更成了他的“专利”绝活。每次都是拎着油漆桶爬到灯塔顶部,铲旧漆、刮腻子、涂新漆,一道道工序一气呵成。

  无论干什么,都要用心去干,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螺丝钉”精神,成为支撑王炳交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如初般守护灯塔的信念之源。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