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劳模戎加升:用本分匠心 铸就传世茶魂(图)
//www.workercn.cn2017-06-23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劳模戎加升:用本分匠心 铸就传世茶魂

——记2017年云南省“劳动模范”勐库戎氏董事长戎加升

  “衣服不合身可以换,茶是喝进肚子里的,是拿不出来的,我们做茶人要有良心。”这是戎氏制茶技艺第二代传人戎加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对工匠精神独特的阐释。

  凭着本心与匠艺,2008年,他荣获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影响中国农村改革的30位中国三农先锋"荣誉称号;2010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2017年4月25日,又荣获“云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而他,始终有着一个不变的身份,三代传承的制茶世家——云南勐库戎氏“掌门人”。

  “茶马古道”上带领乡亲走出致富路

  1946年,戎加升出生在茶叶世家,从少年时代即开始跟随父亲戎正聪制茶,听父亲讲述着茶马古道上的风雨历程,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想起小时候制茶的场景:到了每年需要用脚踩茶的季节,父亲都要为做茶的人准备一双新鞋,茶叶清洁安全的严格管理是父亲的“第一堂课”。

  1984年,戎加升认为只有精制加工才是出路,于是他毅然决定承包“滚上山”茶叶初制所,果断经营。

  “滚上山”因山路崎岖陡峭而闻名,当地人戏说只有连滚带爬才能登上山,每次运送茶叶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戎加升拉高优质鲜叶的价格,压低劣质鲜叶的价格,确保产品质量。借助初制所的小小舞台,以“高拉低压”的政策,开始施展他的商业才华。

  在做茶叶初制的过程中,戎加升深感家乡的茶叶资源没有真正实现其内在价值。1992年,他创办了勐库茶叶配制厂,勐库茶以全新的面貌迈向全国市场。

  戎加升相信自己的判断,凭借着一股创业劲,克服了重重困难,硬是把厂给办了起来。配制厂的兴办正应了那句话:只要有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产品销路上戎加升也有自己的一套:他宁愿多花些路费甚至绕道,也要把产品销往东北、广东等地区,他细算说,绕道后每斤茶叶销售的利润是远远高于路费。

  “改革开放后市场竞争激烈,乡镇企业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国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更是让乡镇企业难以生存。反正都是做,倒不如全部都自己来做。”戎加升说。

  1999年,在双江县茶厂破产后公开出售时,戎加升敏锐地看到了废墟上的无形资产和无限潜力,成功收购已宣布破产的双江县茶厂,成立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之后,通过与茶农签订收购合同、同贫困户建档立卡种植茶叶、挂钩帮扶等举措 ,有效的带动了当地贫困茶农增收,让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创立“公司+ 协会+农户+基地”生产管理模式,与茶农签订有机茶园和无公害茶园管理 收购协议,实行风险金制度及责任连保制,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模式,既确保了公司有优质、有机、生态的原料来源,共同唱响普洱茶中的“致富经”。

  据统计数据显示,戎加升的基地拥有6.4万亩茶园,与茶农签订收购合同15300份,辐射带动6个乡(镇)73440人,人均茶农收 入达到3832元。此外,种植茶叶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6365人,人均增收279元。

  “我们一定不能忘了茶农的利益,茶农收入不能保证,基地管理就很难实现。”戎加升说到。21年以来,他通过不间断地辅导本地茶农用生态、有机的方法方式管理茶园,零距离的沟通,与茶农打成一片,视茶农为第一生产车间员工,把茶农当成公司一份子,与茶农一起攻坚克难。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