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夏志国:“实干闯出新天地”
//www.workercn.cn2017-06-0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劳模故事】“实干闯出新天地”

——夏志国大学毕业后立志重塑环卫工形象的那些事儿

  1973年出生的夏志国,从沈阳建工学院(现为沈阳建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辽宁省朝阳市环卫局清扫队做清扫工。经过多年努力,夏志国成功研制出自吸式垃圾分解机, 获得17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没有没出息的工作,只有没出息的人”

  1996年,夏志国从沈阳建工学院工民建专业毕业,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建筑工程师,可没想到的是,他被分配到朝阳市环卫局清扫队。上班第一天,发给他两样工具,一把扫帚,一个撮子。当时,他的脑袋一片空白,领导还说了什么,他一句也没听进去。

  每天的清扫从凌晨3点开始,6点回来吃饭,8点继续工作,对已扫过的路段进行保洁。每天起早贪黑,睡眠不足,加上与扬尘接触,不久,夏志国的两眼又红又肿。身体上的疲劳可以忍受,让他受不了的是一些人的冷嘲热讽:“大学毕业就扫大街啊。”

  夏志国的父亲曾在一所中学当过校长,他的不少学生都当了领导。夏志国央求父亲,“找找人,给我换个工作吧。”父亲却说:“别人能干的活儿,我们也能干。没有没出息的工作,只有没出息的人!”

  夏志国知道,必须面对现实,“扫”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身高一米八多的夏志国,年轻力壮。推车运送垃圾是力气活儿,他抢着干;有人生病或有事休班,他就去顶班;他还学会了修手推车,扎扫帚,做垃圾袋。

  小伙子的努力,领导和工友看在眼里,赞在心中。1年后,夏志国当上中队长;2002年,经民主测评,夏志国当上了清扫大队大队长;2012年,夏志国担任环卫局副局长兼清扫大队大队长。

  立志重塑环卫工形象

  2010年时,夏志国开始悄悄地做着一项让环卫工告别扫帚、手推车的传统操作方式的研究。之所以说“悄悄”,因为他对是否能够研制成功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果一开始就张扬出去,一旦搞不成,脸面上不好看。

  当时,一些大城市的环卫清扫已经用上机械化清扫车。夏志国考察后发现,一种清扫车是直接清扫,但扬尘;另一种是边扫边洒水,扬尘问题解决了,但“和泥”。这两种车都有造成二次污染的不足。受吸尘器原理启发,夏志国决定研制一种“以吸代扫”式的机械化清扫工具。

  2010年,夏志国拜著名全国劳模、被誉为“毛主席的好工人”的尉凤英为师。尉老对夏志国的想法特别支持,找来全国劳模、原沈阳低压开关厂退休高级工程师马洪谦一起帮助夏志国研制。

  半年后,他们研发了两台“自吸式垃圾分解机”,并开始在朝阳燕都国际酒店广场试用。然而,这台设备笨重,噪音大,还经常出故障。2012年,夏志国参加了在职研究生学习。授课的老师之一穆存远教授就是教机械与自动化专业的,夏志国就设备存在的问题向穆老师请教。穆教授听说后表示全力支持,只要没有课,保证随叫随到。

  连续20多次,从沈阳到朝阳,穆老师画图纸,做试验,将“自吸式垃圾分解机”原理、结构基本搞清楚了,最终解决了相关技术难题。夏志国又找到在辽宁建筑设计院工作的同学,将“自吸式垃圾分解机”外形设计成蜗牛卡通形象。

  2015年1月13日,621台被称作“城市蜗牛”的“自吸式垃圾分解机”正式投入使用。

  今年49岁的杨凤娴,2011年下岗后就在朝阳环卫局14中队做清扫员。“以前干活时蒙着围巾、戴着口罩,可干完一天活儿还是满脸的灰。秋天时,一天要推十几车垃圾,累得浑身像散了架。老百姓看到我们都躲着走。”杨凤娴说,“现在好了,坐在车里搞清扫,过去四五个人干的活儿,现在一个人就能干,还不累。‘城市蜗牛’上有把套、脚垫、护膝等,只要通上电就发热,冬天非常暖和。”

  朝阳市环卫局专门建立了指挥中心,621台“城市蜗牛”工作情况在指挥中心一目了然,实现了智能管理。

  如今,“城市蜗牛”成了朝阳一道亮丽的风景。杨凤娴、幺喜玲、高健丽等好几个女工说,她们清扫时,经常有人用手机拍照,有的孩子非要上来坐坐。

  让环卫工告别扫帚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让夏志国非常高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