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车间爱迪生”曹晶
//www.workercn.cn2017-05-1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作为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技术工人,曹晶在集团历史上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陕西省首席技师,第一个设计机床的工人,第一个岗位首席技能培训师……工友们称他为——

【劳模故事】“车间爱迪生”

中工网记者  毛浓曦 中工网通讯员  王芳 段路晨

曹晶巡检轴类零件加工成品。刘跃峰 摄

  2016年11月21日,曹晶又回到了非常熟悉又有点陌生的老岗位——齿联一车间。“最近公司产量猛增,我要求回去支援生产。”近几年,曹晶的工作主要是在技能大师工作室做培训和技术指导,虽然也常去车间,但基本上不在机床上干活了。当月,法士特的订单超过6万台,同比增长了20%。

  作为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技术工人,曹晶在法士特集团历史上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陕西省首席技师,第一个设计机床的工人,第一个岗位首席技能培训师,第一个数控培训教材编写者……而这诸多“第一”的背后,隐藏着惊人的数字:亲手制造的齿轮总量达256万多个,加工过的零部件达到230多种。

  完成了一件艺术品

  1990年,在陕西齿轮厂技校学习期间,曹晶亲眼目睹粗糙的毛坯被安装上车床,师傅通过改变刀具几何角度而车(削)成不同的形状,不起眼的“铁疙瘩”变成了亮晶晶的零件,这过程,绝不亚于一件精美艺术品的创作。奇特的感受激发了曹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年后,曹晶以专业第2名的成绩毕业,分配到陕齿厂(法士特集团前身)的机床大修车间。机修车间承担着全厂生产设备的大修任务,对工人技能和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车间加工的零件杂、精度高、难度大,是学真本事的地方。曹晶抓住机会勤学苦练,把老师傅们做了8年以上的绝活在两三年内变成了自己的本事,成了一线生产的“技术大拿”。

  一天,车间主任拿着一张零件图纸找到曹晶,着急地说:“厂里精密检测仪器上的一个重要零件坏了,返厂维修至少要3个月,厂里短期会停产,联系外面送检生产周期又会变长。待检的这批产品要得很急,你能干出来吗?”

  这是一个细长的三头蜗杆轴零件,总长300毫米,蜗杆处最大直径12毫米,两端装轴承处直径8毫米。由于零件极其细长,加工中受力容易变形,分头精度要求很高,加工难度很大,此前从未遇到过如此高难的活儿。没有详细的零件参数,没有加工的技术方案,没有专用的刀具,更没有可以借鉴的切削用量,曹晶只得根据以往的经验攻克难关。整整一天,他都围绕着这个零件打转,刃磨刀具、计算参数、调整机床,琢磨着如何控制螺纹分头及分头精度……

  一遍一遍地测试,到了晚上,零件终于试制成功,安装到检测设备后一切恢复正常,生产得以顺利推进,避免了因一个零部件造成工厂停产的损失。

  这次事情,在旁人看来只是加工了一个零件、解决了一道难题,但在曹晶心里,却是完成了一件艺术品。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