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大国工匠王军:宝钢“蓝领科学家” 为机器装上“中国心脏”
//www.workercn.cn2016-07-26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更多

  在王军眼中,创新从来不是社会精英、科学家的“份内事”,创新同样可以成为一线工人的“专利”。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在进厂近30年的时间里,王军先后申请国家专利208项已受理186项(其中已授权155项)、申请PCT国际专利12项已受理12项(其中已授权8项)、获宝钢技术秘密认定42项、获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在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诸多创新成果替代进口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如王军所言:“从我身上可以看到,再普通的岗位都能创新。‘中国制造’要转变为‘中国创造’就要依靠大家不断创新。”

  当前,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深度调整转型期,中国决心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换。要成功实现这一转型,“创新”二字至为关键。而创新的完成,需要依托千千万万一线工人的高度责任心和锐意进取心。

  宝钢股份 有限公司热轧厂王军就是这千千万万技术工人中的一位。年届不惑之年的他用一串扎扎实实的数字诠释了当代钢铁工人的价值——拥有先进操作法5项、技术秘密42项、技术革新130项,获国家受理或授权专利发明186项,获PCT国际专利授权8项,每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

  为宝钢创新而生

  车间里的王军正在一丝不苟地检查生产设备。受访者供图

  坐落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浦电路370号的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成立38年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岁怀揣八级钳工梦的王军,刚从宝钢技校毕业就被分配到这家企业,在2050热轧精整线做剪刃组装工。在旁人看来,这种辅助岗位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很难熬出头。而王军认为,即使没机会成为八级钳工,也要做最优秀的剪刃组装工。

  正是这种朴素的职业追求、积极的职业心态,促使王军日后在原本不起眼的岗位成长为一位工匠大师。

  “魂都掉在厂里了。”这是同事对王军日常工作的简单概括。王军把专注集中投射在机器上,在很多人眼里冷冰冰的机器设备,在他眼里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这么多年对机器属性已经很了解,它们什么时候‘渴’了,什么时候‘饿’了,很快就能发现。”王军说。

  层流冷却的关键技术是整个钢铁行业中的难题,这项技术之前被德国和日本两国所掌握,若要把它完全引入国内,至少需要耗费2.3亿元。一位同事好意“提醒”王军说:“兄弟啊,你怎么敢挑战这种世界级难题?”此外,也不乏“一个技校生怎敢做这么大的项目?”的质疑。

  对于旁人的“冷水”,王军一笑而过,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这个挑战。于是顶着压力把项目做了下来。从立项到正式开发,再到一轮轮技术革新,他一忙就忙活了近10年。在技术研发期间,因为是每三分钟二十余吨热轧板材的现代化连续大生产主轧线,在现场做实验、搞研发,万一创新过程中出现失误,随时都可能发生批量的质量和设备事故,影响正常的生产速度,一旦生产线停下来,损失无法估量。压力巨大的王军曾经有三个月没回家,日夜兼程奔波在设备制作和调试的现场。

  几经尝试,王军最终攻克下了这项技术。“这项发明可以提高0.8%的钢材成材率,同时还可以节约水、电的消耗。以生产500万吨来计算,足足可以多增加4万吨成品材。”就这项技术所能带来的效益,王军兴奋地算了一笔账。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