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家盛:一座跨越两个世纪的技术工人丰碑是这样造就的(图)-劳动模范-中工网

人物

劳动模范

耿家盛:一座跨越两个世纪的技术工人丰碑是这样造就的(图)

2015-10-21 07:44:39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戴森林时代”:昆重枝繁叶茂的绚烂花期

  接受访问的昆重老职工,所表达的一个普遍共识性观点是,迄今为止,在过去57年中,昆重最辉煌的时期当属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铸造分厂钢花飞舞,铁水奔流;金结金工弧光闪烁,火星跳跃;矿冶锻压马达飞旋,机声轰鸣……”

  1993年5月出版的昆重厂志《昆重春秋——昆明重型机器厂发展史》记录了昆重高峰时期的工人工作盛况。

  职工就餐的热闹盛况,可以折射反映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

  那时每到中午,逾千人充盈几个厂区食堂进餐的盛况也深深刻印在耿家盛脑海中,“中午食堂人太多,有的工人就叫外卖,人家蹬个三轮车,把饭菜送进厂区来卖。”

  此外,昆重那时的兴旺还有一个标志,当时的历任云南省委书记、省长、昆明市委书记、市长乃至中央领导倪志福、王兆国、韩天石以及相关部委领导等纷纷前来昆重调研视察,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波兰、瑞士、瑞典、比利时等这些发达国家的外宾也经常来厂里参观。

  这段时期所以是昆重的持续兴盛期,和当时昆重所邂逅的大小环境、气候有关。

  大环境和大气候是,当时国家刚从几十年荒谬的“阶级斗争为纲”阴影中走出来,全国推行顺人心得民意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等政策,给了昆重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

  小环境和小气候是,1984年12月,中共昆明市委任命出身昆重、了解昆重、热爱昆重的“老昆重人”戴森林出任昆重厂长,昆重从此进入长达15年的“戴森林时代”。

  正是这个“戴森林时代”给昆重带来了迄今最为傲人的发展高峰,同时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为昆重的历史谱写了璀璨的一笔。

  按照王琳、范子文的观点,昆重素有重视技术人才培养的传统,范子文告诉笔者,“耿鼎他们老一辈的工人喜欢攀比谁的技术更强、更高,加上其他因素,当时形成了一个大约有二三百人的高技术工人群体,那时考工晋级,要达到七级工、八级工,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实作考试,行就行,不行就不行,硬得很。”

  “到耿家盛这一代人,又形成了一个技术工人群体,可惜流失了不少,今天大概还有二三十人。”王琳感慨道。

  戴森林,四川江安人,1938年2月出生,1961年8月毕业于西安交大,嗣后分配到昆明重机厂,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铸锻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从1984年12月起,到1999年6月7日正式宣布他退休,一直是昆重的掌舵人,可惜的是,戴森林退休后不久,1999年11月4日,心梗突发,溘然而逝,令人嘘唏不已。

  王琳1987年8月大学毕业分配到昆重,后任昆重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与戴森林在工作上有长达13年的重合期,他把“戴森林时代”对昆重的贡献,总结为5点——

  “具有改革开放大视野,对国外先进技术积极研判、引进、消化;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传统国企经营管理模式;推行分厂制,予分厂以独立法人地位,以赢得更多发展机遇;力推主(业)辅(业)分离,桥归桥,路归路,使企业轻装上阵,迎战市场波涛;大胆启用年轻人,优化昆重各级领导层,以朝气、活力、创新和兼收并蓄紧扣社会前进步幅。”

  耿家盛兄弟三人,进入昆重之际,几乎也就是戴森林执掌昆重之初,这种偶然的巧合,使得耿家盛能够“躬逢”昆重最好发展时期之“其盛”,也是耿家盛所以岗位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没有重机厂给我提供平台,不可能成为今天的车工技能人才。比如,如果连车床都没有,也没有练手所必需的材料和工作机会,你拿什么去成才?”

  访问中,不少受访工人告诉笔者,那些年,工作非常饱和,工人要两班倒,昼夜加班加点的干,作为耿家盛来说,他所面临的学技术的客观机遇与别的工人是“众生平等”,或许差别就是他秉承家风,用心绵密,喜欢钻研车工技术罢了,但车工技能的提升,就普遍意义而言,建立在投入大量工作时间、拥有一个工作平台和消耗无数原材料之后,对成功与失败的精心总结、改进上。

  换言之,如果当时昆重业务不饱和,缺乏必要的训练机会,耿家盛未必能脱颖而出。

  在“戴森林时代”已然结束15年之后,访谈中,至今不少人仍对“戴森林时代”的昆重看好挖掘机、塔吊、拉丝机等产品的做法啧啧称奇,人们普遍服膺戴森林很前卫的眼光,“选择设计生产这些工程专用设备可以看出,他在近30年前,就已经预测到中国将进入一个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对这些设备的需求将有很大的空间。”

  受访人中,甚至有人如此惋惜,“如果体制合理,路子走对,就凭我们30多年前就有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挖机、塔吊、水泥罐车等国家建设所必需的产品的眼光,今天中国工程机械的霸主未必是那几个‘重工’,当时,我们开发并推出这些产品时,那有的‘重工’的老总还在大学读书。”

  这其中,昆重的塔吊,在云南高层建筑历史上有着深深的刻痕。

  1985年12月,云南才结束了没有高楼和电梯的历史,是岁的这个月,昆明市工人文化宫竣工交付使用,中共中央时任总书记胡耀邦为其题写宫名。

  乘坐这楼的电梯还要交费,市民多蜂拥而入,一则可以坐电梯开“洋荤”,再则可以登上昆明最高的建筑物,将昆明城市胜景饱览个够。

  原昆明工人文化宫上世纪50年代初建成,“文革”中被拆毁。1979年,中共云南省委同意在原址重建昆明市工人文化宫。

  按照设计,这座文化宫高楼有18层,高70米,是云南最早的带电梯的最高楼,在那个它东北方500米处仅有3层高的电信营业楼都被大言不惭地呼为“邮电大楼”的时代,这座楼绝对是云南省的“摩天大楼”。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要建这幢高达70米的楼,规划设计建设的可行性前提之一就包括昆明重机厂当时已能生产专用于高层建筑的塔吊,后来建设过程中也就使用了昆重产的塔吊。

  《昆重春秋·大事记》载:“1981年5月,月内试制成功80吨/米折臂自升塔式起重机。”

  昆重产的塔吊,后来还参与了上海明珠电视塔的建设。

  但很显然,戴森林的眼光来自勤于学习,善于借鉴他山之石,不固步自封。

  “1993年,我们到美国硅谷培训大型集成化工程设计分析研究,戴厂长则到斯坦福大学进修3个月,不仅是他自己,昆重当时的髙层领导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研习,中层干部都学MBA,到香港等地研习,工人则广泛组织动员参与省内外的技术技能大赛,使之脱颖而出。”

  王琳对戴森林的做法褒赞有加,“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层,三支队伍的建设齐头并进,这是昆重产生耿家盛的大背景之一。”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11页

编辑:王莹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我的灯火生活|一技在身,靠手艺我也“三十而立”

    2018年开始,李大波成为途虎养车上海关山路工场店的店长。“目前我们有7个机修技师、2个美容技师,平均年龄24岁,工作时间三班倒。最近平均每天有28辆车入店,大的修理项目耗时四小时起步,尤其随着上海夜生活节的启动,干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李大波说。

  • 李建红:建议各方协同,补齐交通物流应急短板

    “经历疫情大考,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物流要保障。平常即如此,急时更突显。“此次疫情防控,交通物流保畅保供成为应急救援的生命线。”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