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蒋筑英:中国电视技术的铺路人(图)
//www.workercn.cn2015-03-31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劳动改变生活

    蒋筑英:中国电视技术的铺路人

 

(资料图)

  人物小传:蒋筑英,浙江省杭州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1956年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1962年,考取著名光学家、长春光机所所长王大珩的研究生,后一直在该所从事光学传递函数研究工作。1982年6月,蒋筑英到外地工作,由于过度劳累,病情恶化,不幸在成都逝世。终年44岁 。

  电视被世人公认为20世纪影响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快速发展,电视经历了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变革。即使到了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在传递信息、传播文化、大众娱乐等方面,电视的地位依然不可替代。

  然而,现在的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在中国刚刚出现彩色电视机时,荧光屏上的人面依然呈猪肝色,红旗是紫红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即是当时我国电视台的彩色电视彩色复原技术不过关。而攻破这一技术难关,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是一位已经离开我们已三十余年的中年科学家——蒋筑英。

  1965年,蒋筑英年仅26岁,便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令日本学者大为惊奇不已。此后,他又在光学传递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就,先后解决了国产电视摄像镜头研制工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彩色电视的复原技术十分落后,导致颜色失真严重。那时候的电视观众,在彩色电视机荧光屏上看到的黄色人脸是猪肝色的,而红旗则是紫红色。这是由于电视机接收到无线电信号之后对光的解码复原过程出现了问题。那时在特殊时期正在挨批判的王大珩,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在长春办学习班攻关。谁也怕同他接触,怕得政治上的“急性传染病”。但被人骂为“狗崽子”的蒋筑英不怕。他和王大珩白天一道工作,夜里独个儿到所里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常常工作到后半夜。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他编写出《彩色电视摄像机校色矩阵最优化程序》一文,提出了解决彩色复原质量问题的新方案,最后攻破了这一技术难关,使人们得以看到图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电视。这在国内是个创举。他又登上了一座从来没有人登上过的高峰。

  不仅如此,蒋筑英还在光学传递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报告。无论在光学检验方面,还是在颜色光学领域,他的成就都是突出的。他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技术难题,编写了《彩色电视变焦距镜头技术标准方法》;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及镀膜要求。在颜色光学方面,又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其中《显像基色座标变动对彩色电视复现的影响》,已作为国内制定荧光粉色度值标准的参考文献之一。他进行了大量研究后,撰写了《关于摄影物镜光谱透过率》重要论著,对我国电影、电视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这位中国光学事业的杰出科技者,为中国的光学事业奋斗了20多年,却过早地献出了年仅44岁的生命。去世后,他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务院追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著名光学专家母国光在唁函中说:“这样一位我们寄以极大希望的同志去世,是中国光学界的重大损失。”聂荣臻、方毅、胡乔木等领导同志先后为他发表文章,呼吁各级部门真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从生活上切实关心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聂荣臻元帅还称赞他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今天,坐在家中,五光十色的电视荧屏已经是我们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方式。然而,正是以蒋筑英为代表的科技战线工作者们以自己坚忍不拔、无比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妙的荧屏,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对于他们的劳动和创造,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新中国劳动者最光辉的品格,我们应该继承并继续发扬光大。(郑一强整理

  相关新闻

  劳动改变生活①:袁隆平让更多人吃上大米饭(图)

  劳动改变生活②:邓建军让我国生产出世界优等牛仔布(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