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王建伟:22载“焊花飞扬”成就“大国焊匠”
“焊花飞扬”,这是王建伟给自己起的微信昵称,作为山西中铝工业服务有限公司焊接研究培训中心的一名班长,王建伟用22年坚持一线工作的定力诠释着“不断打磨、不断提升、不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作中的王建伟。(中铝山西铝业有限公司供图)
两个“十年”从“小学徒”到“大工匠”
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王建伟将其分成了两个“十年”,“前十年就是学技术,干工作,后十年就是通过参加各类技术比赛提高自己。”
1998年,刚刚参加工作的王建伟和其他学徒工一样,跟着师傅边工作边学习技术。“我的师傅教导我说,想要学好焊工技术只有多焊,多练习,所以他经常顶着压力主动给我争取焊接工作机会,”王建伟回忆说,“当时在学徒工里面很少有人能得到这样的机会。”
尤其是在当时氩弧焊还没有广泛应用的时候,王建伟的师傅更是主动帮他争取各种学习实践的机会,王建伟本人也深刻意识到这种机会的难得,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和工作间隙废寝忘食的练习。“我当时的练习量大概是别人的几倍。”
就这样,王建伟凭着自己要强的性格和师傅的“偏心”,工作没多久就开始崭露头角。一次,单位领导看到王建伟的一个氩弧焊焊件,水平高到不相信是出自王建伟之手,于是亲自“监考”让他再焊一次,这才最终获得了众人的认可,王建伟也因此经常在大型设备检修时被借调到其他班组完成任务。
工作中的王建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技术被认可后的王建伟在工作中并没有丝毫懈怠,在一次工期很紧张的突击任务中,王建伟和同事杨金刚两个人连续工作32个小时,最终赶上了试车时间,“任务结束后,我们两个人直接睡在了工地的沙堆上,连后来怎么被送回车间的都不知道。当时脑袋里也没有其他想法,既然接受了任务就一定要完成。”王建伟回忆说。
随着自身技术的不断提高,王建伟逐渐开始参加各个级别的技术比赛,并用心总结经验,不论是车间内部的技术比武还是国家级的技术竞赛,他都能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
在一次比赛前的交流学习中,王建伟发现别人练习后淘汰的焊件都有很高的水平,让他深深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于是在那次学习中,王建伟主动要求多学习一天,认真观察和记录其他选手的技术手法,并在私底下苦练基本功。
“还有一次在赛前的模拟考试中,教练拿着我52分的理论试卷当众点名。当时我就深刻意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回去之后的几天时间里,每天抓紧学习,晚上12点之前没睡过觉,终于在四天后的考试中得到了90分。”王建伟说,每次比赛都会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感悟和提高,这次经历过后,他更加重视理论学习,还经常让妻子对他进行随机提问,巩固知识。
随着参赛越来越多,王建伟对比赛的理解也越来越深,“每次比赛都是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对不同焊接材料和焊接设备的熟悉程度,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等。”王建伟说,“比赛的过程就是不断打磨、不断提升、不断精益求精。”而这也成为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