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老铁路,他19个月才回家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建中老铁路,他19个月才回家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1-12-03 21:27

  原标题:建中老铁路,他19个月才回家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蒋菡

  12月3日,湖北襄阳,陈伟一早起来就把电视锁定在了新闻频道,关注着千里之外一条铁路的新闻。“作为中老铁路建设者,我很高兴,也很自豪!”在电话里,他对《工人日报》记者说,“战友们”也都很激动,还有人在群里晒出了当天的火车票。

  这一天,中老铁路开通。

“战友”在群里晒出了开通当日的火车票

  中老铁路于2016年12月25日全线开工,全线采用中国标准。该线路全长1035公里,是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北起中国昆明市,向南过中国磨憨铁路口岸和老挝磨丁铁路口岸,进入老挝北部地区,直达老挝首都万象。

  51岁的陈伟是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一公司中老铁路磨万项目部资源配置中心主任。作为陈伟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头人,他拥有30余项创新成果,其中6项获得国家专利,是中国中铁“十大专家型工人”、劳动模范。

陈伟在老挝工地上

  2020年4月24日,他赴老挝参建中老铁路,今年10月中旬启程回国,因为要参加12月19日儿子的婚礼。这婚礼原定在4月,因为他回不来,一直拖到了年底。

  疫情之下,回乡的路格外漫长。从驻地所在的拉勃拉邦开车7小时到万象,隔离4天,再飞昆明,隔离21天,再飞襄阳,隔离14天。11月22日,陈伟刚结束隔离,回到了阔别19个月的襄阳家中。

  “居家创新”

2020年3月15日,中老铁路电气化工程第一杆立起。

  2019年12月,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中标中老铁路强电工程。陈伟原定2020年1月30日(大年初六)飞老挝。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把计划打乱,“初四襄阳的飞机全停了,大家都居家隔离”。

  几天后,陈伟接到任务——研发适应中老铁路隧道施工的工机具。“中老铁路在老挝是单线,这让我们接触网专业遇到很大的问题——在隧道里没办法施工,因为这相当于单行道,没法会车,单位让我赶紧设计施工机具。”

  “居家创新”开启。

  单线隧道的吊柱位于水沟上端,梯车无法到达吊柱作业面,导致传统梯车无法正常使用。陈伟对着仅有的一张隧道图纸和一张隧道照片开始设计移动门架,用CAD画图,用BIM建模。“每天8点起床就开始干,干到夜里一点两点,天天如此。”他笑言,有点像那个下围棋的“石佛”。

  隧道是圆弧形的,一旦门架碰到隧道壁就会翻车,所以要反复比对,反复调整尺寸,反复进行冲撞试验。

  两个月后,自动升降施工门架模型制作完成,远在老挝的加工小组据此加工制作、安装调试,隧道移动工作平台研制成功,解决了隧道内工作面狭小的难题。

隧道移动工作平台在使用中

  “经过力学验证,完全达标,在全线推广,后来全线76座隧道都在用我们这个技术。”隔着电话线,也能感受到他的自豪。

  这个门架还有一大优势是便于安装。“老挝很多地方是山区,如果在每个隧道口用吊车运门架不方便,我们用人工,3个人就能组装,用两根绳子就组装好。”他说,项目上所有吊柱使用这个门架可以省下很多人力和时间。

  2020年4月21日,陈伟接到启程去老挝的通知。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有3个月没出过家门了,决定带着妻子出去走走,在附近的小公园连逛了3天。

  五条原则

琅勃拉邦驻地的门还没安装好,材料车已到门口

  2020年5月1日,陈伟和同事一起坐上了集团专门安排的飞往老挝的包机。疫情的阴霾还未散尽,但工期不等人,他义无反顾而且迫切希望尽早到达现场,但来自疫情重灾区的他,也藏着很重的心理负担。

  自从18岁从铁路技校毕业干上电气化,他已经干了30多年,参建的铁路可以列出一条长长的单子:川黔线,京沪线,合武客专,乌兹别克铁路,厦门到深圳,沪昆高铁,海南环岛高铁,湛江东海岛,梅州到潮汕,广深四线,佛莞城际……还有中老铁路。

  “这次是去国外建铁路,运用我们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给一个没有铁路的国家建铁路。”陈伟说。

  项目干到哪儿,创新到哪儿。

隧道照明打灌安装一体车图纸

  面对隧道照明施工中打眼效率低下的问题,陈伟动起了脑筋。“隧道里每800毫米要做个挂架,如果用传统的梯子来干,相当于踩着高跷,还要上上下下,既不稳当,效率也低。而且隧道本身就窄,不允许占道。”他琢磨,只能在电缆沟上做文章。

  他带领创新工作室的同事根据力学原理设计制作了隧道照明打灌安装一体车,车轮在相当于手机那么宽的电缆沟壁上,两个人施工,前面打眼,后面安装,还有两人辅助工,负责推车。这个隧道电力施工平台使原本需要4人配合30到40分钟完成的打眼、安装和挂架作业,仅需10分钟就能完成。

  一项项创新接踵而至。腕臂流水线装配平台、吊弦预配装置、小张力放线架、接触网拉线制作一体机、隧道电缆放线安装一体车、高梯车、室内外网栅……

  “每个创新都依托现场,用于现场。”他说。

隧道电力施工平台在使用中

  在陈伟看来,创新有五条原则,首先得安全,得符合各项标准;其次要能提高效率,有助于完成施工任务;第三,要考虑成本,这是每个项目部的重要考量指标;第四,要能减轻劳动强度,“工人用了就离不开”;第五,要设计得比较简单,如果组装麻烦,工人也不爱用。

  “要做到这五条,就得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哪怕一个很小的东西,我们也是照着这个思路做的。”陈伟说,原来有人总觉得加快进度就要搞人海战术,其实要靠不断优化施工组织和因地制宜创新机具。

隧道照明完成

  这么懂工人,因为他也是。

  “做创新很多时候并没有额外的奖励,我就是看着工人干活辛苦,想减轻他们的劳动。”

  这么懂创新,因为他热爱。

  “我父亲修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当时10万能工巧匠参与了建设,他们那一代人是真正的‘开路先锋’。我们这一代从国内走向国外,现在给老挝建起了第一条铁路。”陈伟说。

  隔着电话线,看不到他的神情,但我能想象,他的脸上一定写着豪迈。

  在中老铁路建设中,陈伟创新工作室推出了30余种创新成果,6项获国家专利,预配整套腕臂用时47秒、吊弦17秒的速度创造了行业纪录。

  开路先锋

安全生产月宣誓活动

  刚到琅勃拉邦驻地的时候,陈伟和同事们卸货都是自己来,没请当地人,因为语言不通,也不了解他们的做事方式。

  后来开始招聘当地人,第一批6个人。“起初看他们挺奇怪的,大夏天穿着毛线衣服,后来才知道,天气越热他们穿得越厚是为了防紫外线。”陈伟说。

  相互了解是逐步建立的,信任也是。遇到下雨天,陈伟会让当地人提前点下班。中午有人家远回不去,就请他们在食堂吃饭。活干得好,给些小奖励。

  影响和改变也是潜移默化的。“他们也观察我们中国人怎么做事,他们比较随意,我们比较严谨,比如上下班要按时,干活要严格按照标准去干。”陈伟说。

接触网导线架设

  为满足现场需求,陈伟创新工作室在琅勃拉邦增加了7名老挝籍工作人员。为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陈伟对他们进行了培训,除了借助翻译,还采用播放视频、现场演示等方式让他们尽快掌握。

  有一种材料需要做二三十万个螺栓。陈伟挑了其中一个比较聪明的当地小伙子,他和同事们利用翻译软件教他,把他教会了,然后再由他去教其他人。慢慢地,越来越多工作交由老挝人做了。

  “铁路开通运营前期由中方人员维护,后期将由当地人承担。”陈伟说,给当地培养人才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腕臂质检

  老挝人在项目上学到了技术,也挣到了钱。“刚开始都是走路来的,现在一人一辆摩托车。”陈伟说。

  当地人很感谢中国公司给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还帮助他们打了疫苗。

  “出去以后,我们就代表国家。”这是陈伟时常跟同事们说的一句话。

  今年10月中旬,陈伟回国的时候,有几个比较熟悉的老挝工人哭了。“他们说等火车通了,很想到中国看看。等疫情结束,我也想坐火车去老挝看看。”

  陈伟印象特别深的,是在万象火车站,站牌上有两种文字,一种是老挝文,一种是中文。

万象火车站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