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伟:港口装卸工艺创新的领跑者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袁宏伟:港口装卸工艺创新的领跑者

来源:中工网
2021-09-16 15:42

  随着码头生产不断变化以及公司的整合发展,一批批在学习实践当中脱颖而出的技术工作者大量涌现,江苏连云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港务分公司墟沟西作业区技术设备室经理、党支部副书记袁宏伟就是走在最前沿的其中一个。

  29年来,袁宏伟一直致力于港口件杂货装卸工艺、工属具的研发,累计创新项目10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专利9项、交通行业优秀QC成果4项,10余篇论文在《港口装卸》等刊物上发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千万元。他为公司件杂货作业“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的快速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公司件杂货作业效率和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在全港件杂货作业中独树一帜,胶合板、工程机械、钢材等多个货种在全国港口行业中树立了良好装卸品牌。今年“五一”前夕,他当选江苏省劳动模范。

袁宏伟在码头现场带队检查胶合板吊具配套链条磨损情况。

  创新攻关不停歇

  秉承港口一代代“老码头”的奋斗精神,袁宏伟用实际行动时刻践行着一名劳模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成为港口装卸工艺创新的领跑者。

  面对公司纷繁复杂的件杂货装卸作业情况,总是习惯行走于码头的他,善于在现场作业细节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2020年,在一次胶合板装船作业时,他发现吊装编织带容易被胶合板的铁扎带割裂,给人员作业及货物堆码带来安全隐患。回到工作室,他就开始不停地思考琢磨,一遍遍地进行数据测算;锤子、钳子、剪刀等各类试验工具在桌面上摆得满满当当,破损编织带、铁皮等试验废料也是洒落满地。几天后,袁宏伟终于研究出理想方案,经与专业厂家反复沟通确认,成功研制出“防切割编织带”,将一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诸如此类的创新攻关项目还有很多。在2018年“活牛接卸平台”的创新项目中,他也多次进行广泛学习和现场调研,光是设计图纸就改了20余次。在施工过程中,他考虑到平台与船舶跳板连接可能存在因涨潮造成跳板忽高忽低的现象,制作了“连接板”以应对跳板的变化。活牛接卸平台的成功研制与投入使用,给相关产业提供了技术保证,为后续的相关业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2019年30T汽车吊具的攻关中,袁宏伟通过公司历年来车辆吊装作业的重点和技术难点进行广泛收集和集中分析,结合“功能多样性”的原则,最终设计并主持制作了该吊具。经现场使用验证,30T汽车吊具可以配合使用抱胎、钩挂、吊网等多种混合吊装方式,提高了设备装卸匹配性和装卸效率,并可满足重量在30吨以下各类车型的吊装需求。

  在装卸工艺创新的道路上,袁宏伟20多年如一日,小发明小改造一项接一项,有效地解决了生产棘手问题。创新犹如一块具有魔力的敲门石,无论是工作多年的老师傅,还是进港不久的青年工人,都深深地被袁宏伟刻苦钻研的精神所折服,而袁宏伟也从不吝啬他的成功秘诀:细观察、多思考、勤动手,尤其是在设计或试验初期手工制作小模型的方法最让人津津乐道。用袁宏伟的话说:“与其在脑海中不断打转,不如双手动起来,通过制作模型,可以更直观地找出设计方案中的不足。”如今依然有安全钩头、汽车托架、胶合板专用吊具等多达60余个“试验品”和“成品”模型被他保存着,它们默默记录了一段段透着汗水的故事。

  技术管理找突破

  一直以来的持续努力和丰富的岗位阅历,让袁宏伟在工作内容上实现了各类工属具创新、多功能机械改造、标准化电气研究等多方面的跨界融合。也因此,他逐渐意识到“作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只搞技术而忽视管理,是不够全面的”。

  自2019年起,袁宏伟逐步从设备的管、用、养、修四个环节出发,提出并牵头建立了设备管理评价、设备检查、设备防风以及正在完善的设备防自燃4个体系内容,从技术管理、现场管理、事故分析和防范、安全评估4个方面建立和健全了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形成了设备层层定责,管理上下一致、整体融会贯通的长期有效运行机制。

  他还结合自身多年工属具管理工作经验,深入组织和推进工属具标准化工作。首先,针对“非标”工属具进行本质安全管理,提出从研制和验收流程抓起,规范了产品研发结构设计的图纸审核、用料规格的参数核对以及初期产品的实用测试等内容要求。

  其次,要求对工属具的本质安全状况进行日常的状态监测与统计,诸如高架漏斗的支腿变形量、倒包平台的中心下沉量等,从实行效果看,可有效达到“问题产生早知道”。最后,针对标准产品,大到抓斗、吊具,小至钩头、卸扣,袁宏伟无不结合科学的技术参数制定合理且实用的检查和使用标准,特别是针对卸扣与连接环这一标准产品与非标产品配合使用进行了重点强调。

  2020年以来,墟沟西作业区钢材类货物持续上量,该货物“厚度薄、长度较长”,在卸车堆场时需两台叉车同时抬吊作业,给设备保障工作造成了不少压力。原本打算外租叉车来满足生产需求,但根据市场调研,外租叉车费用较高。作为设备管理负责人的袁宏伟陷入沉思,他带领他的创新团队多次进行现场调研、召开项目专题会,最后提出了“如何扩大机械使用范围”的设想。根据设想,“36吨正面吊钢板吊具”“25吨叉车加装货叉来满足单台机械作业长型软钢板”等项目应运而生,在保障公司生产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言传身教助提升

  为了有效带动和促进工作室成员及其他人员技术稳步提高,袁宏伟每年都会组织开展“TET”等综合技术培训12项次以上,近年来累计参培人员1000人次以上。

  他还尝试采用了年终考核机制,以每年完成的技术改进项目、创新论文等为评价指标,让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全体成员都能得到一份客观的年终技术工作评价。近年来,累计培养助理工程师8名,其中5名工作室成员更是先后凭借这一“技术履历累积的平台”,成功晋升工程师职称。

  袁宏始终坚信,不论是祖祖辈辈身受港口影响的本地职工,还是慕名而来的外来人才,他们的肩上都有同样的使命,那就是为港口“高质发展 后发先至”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如今,袁宏伟的创新成果,不仅带来更多关注的目光,同时,他的创新行为也正在激励和带动着一批又一批的技术工作者。

  (据江苏工人报消息 江苏工人报记者 谢丹娜  刘毅  通讯员 惠叶  苏交工)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